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为爱立法!一份领跑全国的“特别答卷”  筑强特教师资之基,照亮学子成长之路 以《条例》为帆,启特教新航 以《条例》之光照亮特殊需要儿童的学前之路 以系统化保障体系筑牢特教发展根基 为爱立法,托起特教“有温度”的未来 让每名特殊需要学生都有“最适合的座位”  让“星星”不再孤单 为特需儿童、青少年撑起一片晴空

第4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4

为特需儿童、青少年撑起一片晴空

□ 潍坊学院 王淑荣

《山东省特殊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法治之力推动特殊教育愿景落地,彰显地方担当与前瞻视野。

全方位守护融合教育是核心。导向层面,《条例》要求“普通学校应当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统一教材要求,结合特殊需要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并适时调整学习课程和学习要求,帮助特殊需要学生随班就读”。还打通学前到高中的融合通道——学前鼓励幼儿园创融合环境,义务教育保障免试就近入学,高中推动中职设特教班,让融合贯穿教育全过程。师资层面,普通师范院校开设融合教育课程,普通教师培训增设融合知识,将专职资源教师纳入特教管理,通过资源教室建设、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定制教学。财政层面,随班就读生均经费按特教学校标准执行,县级以上政府设特教专项经费(逐年递增),支持无障碍改造、送教上门,还引入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志愿服务,筑牢物质保障。

高校发挥关键驱动作用。一方面,高校培养融合教育教师、康复师等专业人才,为普通教育专业开设特教课程,承担在职教师培训,确保师资适配需求;另一方面,《条例》首次将高等教育纳入特教体系,鼓励高校开设适配专业、实行弹性教学,推动AI、无障碍技术融入教学,支持企业参与高校融合教育,共筑特殊高等教育新生态。

多方协同共筑生态。家校层面,学校组织家长培训,建立沟通机制,家长参与课程设计,形成教育合力;社区层面,建无障碍环境与康复场所,开展融合宣传,联动校社组织特需儿童、青少年参与实践,拓宽成长空间;企业层面,提供实习岗位、研发辅助产品、参与产教融合,助特需儿童、青少年掌握技能,彰显社会责任。

相信,《条例》将会为全国特殊教育法治化提供“齐鲁样板”,推动更多地区投身特殊教育,让特需儿童、青少年在法治阳光下拥抱更有尊严的未来。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