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六维赋能”托起未成年人成长晴空
在寿光市,未成年人关爱工作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上课”“听讲座”,而是一项融合阵地、队伍、课程、帮扶、活动、机制六大维度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寿光市教体局联合市关工委,探索构建“关爱+”育人模式,推动“五老”同心护成长,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起一道坚实屏障。
“以前,我总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现在,家长学校开到了社区,我们也能系统学习怎么和孩子沟通了。”在寿光市圣城街道家长学校里,一名刚参加完亲子沟通课的家长说。该市以家长学校为支点,构建起覆盖全市的三级家庭教育网络。市级家长学校总校统筹引领,359所二级家长学校深入机关、学校、社区、村庄,形成“市—校—社区”联动体系。
同时,700平方米的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指导服务中心成为学生的“心灵港湾”。该中心设有心理宣泄室、测评室等10个功能室,提供筛查、举办讲座、个案指导等服务。截至目前,已完成近15万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筛查工作,建立“一生一策”关爱档案,化解心理危机16例。
“我们不仅仅是来讲课的,更是来陪伴的。”63岁的退休教师张先生是寿光市传统文化讲师团中的一员。这支队伍由700余名老教师、老专家、道德模范、民间艺人等组成,累计开展宣讲活动3000余场,录制“空中讲堂”300多期,惠及群众数十万人次。
此外,“家校社共育帮帮团”整合心理、教育、医疗等专业力量,开展志愿帮扶120多场,走访学校89所;家长联合会志愿服务队则组织“鸿雁传书”等活动,传递书籍3万余本、信件4000余封,架起家校之间的连心桥。
针对青少年心理韧性不足的问题,寿光市创新构建“三维五阶”挫折教育模式,研发“认知重塑—自我觉察—情绪管理—目标设定—社会支持—行动承诺”课程包,建立“预防—干预—跟踪”闭环机制。目前已开发12节精品课,完成6次专题教研,学生的心理韧性显著提升。一名学习了“七步成长阶梯”课程的家长说:“以前,孩子遇到困难容易退缩;现在,他学会了情绪管理,变得坚强了。”
在传统文化方面,寿光市实施“四进”行动——进机关、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每年举办“父母大讲堂”500余场,惠及家长59万人次;76个村和4个社区试点建立“美德健康家长学校”,构建起以群众为主体的社区教育生态。
“如果不是老师和‘五老’志愿者上门动员,我可能早就辍学了。”一名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初中生坦言。寿光市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特殊群体未成年人教育管理机制,出台专门意见,组织教师、“五老”志愿者、妇联干部入户走访,动员未升学的初中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并实行“一人一警”包靠机制。连续9年来,寿光市未升入高中段学生的比例从10%降至1%。
“听了老战士讲战斗故事后,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一名参加国防教育的学生说。寿光市深入开展“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月”“老少同声颂党恩”等活动,举办国防教育讲座42场,覆盖3.8万余人;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读书活动,参与学生12万人次;组织开展“院士回母校”“能工巧匠进校园”等榜样引领活动,激励5万余名学生努力学习。
在身心健康方面,“五老”志愿者进校举办健康讲座167场,覆盖学生8.3万人次;开展“‘五老’体育进校园”活动,惠及2.1万名学生;法治副校长队伍开展巡回宣讲168场,提升了学生的法治意识。
寿光市优化关工委组织架构,建立“五老助力”家长诉求办理、“五老见证”校长汇报、“五老推动”家校社共育三项制度,激发“五老”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同时,出台多项指导文件,构建多维度评估体系,确保关爱工作科学规范、长效运行。
“六维赋能”,“五老”同心。“通过阵地联动、队伍共建、课程融合、帮扶入户、活动赋能、机制保障,我们不仅筑牢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防护网,而且实现了从‘有人管’到‘管得好’的转变。寿光正以实实在在的关爱行动托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晴空。”寿光市教体局党组成员李洪业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