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人间百味 剪万千世界
剪纸,仿佛是我血脉中流淌的基因。在童年记忆中,我便跟随太姥姥和奶奶学习剪纸技艺。她们不仅擅长剪制窗花和喜花,还精通制作各类绣样,如枕套花、虎头鞋、虎头帽等。而我则常常尝试剪一些简单的小花样。每逢喜事和佳节,乡亲们都会慕名前来,向老人家求一套窗花和喜花,为节日增添喜气。
淄川之地,剪纸亦唤“铰花”,其核心技艺在于不假画稿,径直以剪刀“铰”出万千气象。这种剪纸技法感染力非凡,不求形肖,但追神韵,其质朴粗犷之风深得人心。铰花对剪纸艺人的功力是极大锤炼,要求他们将日常所察景象熟稔于心,再将丰沛情感、人生体悟与对美好生活的炽热向往倾注于指尖,巧用变形、夸张、象征、对比等手法,以剪刀直取精髓,剪出既栩栩如生又神形俱妙的艺术形象,使作品臻于出神入化之境。幸有太姥姥与奶奶的传授,使我自幼习得这手“铰花”技艺。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如今,剪纸邂逅“高科技”,从数字化设计到3D建模,再到激光雕刻,创造出传统剪纸前所未有的题材与形态。当传统遇上科技,我们还需要坚守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我认为,手工剪纸是蕴含灵魂的文化生命,电脑刻纸提供的是“效率”,产生的是“复制品”。我们需要以科技赋能传统,传统剪纸与高科技的相融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浪漫之旅。
面对“新剪纸”,我决心做自己的艺术家。我亲手用树皮造纸,尝试新材料,探索多元化表现形式。深入钻研染色技艺,将单色晕染、多色碰撞、肌理叠加、铁锈侵蚀、烧灼轮廓等技法融入我的创作语言。我以最大的勇气将传统剪纸技艺与当代艺术语言相融合,探索当代剪纸艺术形态。
我始终坚持灵感来源于生活。我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悉心观察人们的喜怒哀乐。那些鲜活的面孔和趣味横生的场景都成为我剪纸创作的不竭源泉。我走进古老的村落,深深感受着传统建筑的韵味与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巧妙地将这些元素融入剪纸作品中。旅途中,我也时刻留意各种自然景观,无论是山川的壮丽还是花草的娇艳,都化作剪纸中细腻的线条和别具一格的造型。我努力剪出人间的酸甜苦辣,让万千世界在方寸之间绽放生命的光彩。
在“非遗剪纸进校园”活动中,我探索“快乐剪纸”。课堂上,我邀请学生上台自由表演,展现他们脑海中的人物造型。同时,我利用投影同步进行剪纸创作:只见剪刀在彩纸上灵活游走,片刻,学生的造型便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就是我的剪纸故事——给我一张纸,还你满满的快乐。
(作者系淄博市民间剪纸协会副主任、淄川区剪纸艺术协会会长,淄博理工学校客座教授,淄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淄川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古韵新裁 杨杨/作

在淄博市淄川区商城路小学举办的“讲给孩子们的非遗公开课”活动中,杨杨走进学校,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剪纸艺术盛宴。 胡吉海/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