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山东以高质量教育体系筑牢人才成长“立交桥”
【总编说】 “有学上”“上好学”是百姓对教育最深切的期盼,为回应这一期盼,“十四五”时期,山东以系统性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用一组组亮眼数据勾勒出“奋进图谱”: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托举起点公平;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拓宽成才路径;高等教育筑峰起势,实现系统跃升。山东正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逐步筑起让每个孩子都能各尽其才、有多元选择的“教育立交桥”。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关系千家万户。“十四五”时期,山东教育在改革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以真抓实干切实回应百姓对“有学上”“上好学”的深切期盼,逐步筑起让每个孩子都能各尽其才、有多元选择的“教育立交桥”。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率达到94.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日,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的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邢顺峰用一组组扎实的数据,描绘出“十四五”时期山东教育全面发力,打赢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攻坚战的奋进轨迹。
受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2023年全省小学入学新生及在校生人数达到最高峰,有180.2万人。为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带来的教育资源配置挑战,确保每名学龄儿童都“有学上”,山东建立了学位分析预警机制,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规划,新建、改扩建2368所中小学(幼儿园)。不仅平稳渡过了适龄儿童小学入学和在校生数量两个“历史最高峰”,在改扩建的同时,也推动学校的硬件设施同步优化,整体提升了办学条件。
扩容增量是为“有学上”托底,而优质均衡则是为了让孩子“上好学”。为切实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山东坚持县域统筹、均衡发展和差异指导的原则,明确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要求。同时,实施强校扩优行动,以优质学校为核心,广泛建立以城带乡、以强带弱的工作机制,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切实缩小了城乡和校际发展差距,助力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使山东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从“点”的突破走向“面”的普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9月《山东省特殊教育条例》的发布。其中“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创新模式,是对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最有力量、最有温度的回应。作为全国首部特殊教育地方性法规,其意义不仅在于以系统性制度设计填补了法律空白,更体现了山东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正如省教育厅总督学王志刚所说:“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弱势群体权益,正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更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青少年,融入社会、成长成才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教育对孩子未来的托举,恰恰体现在能够关注每个个体的成长,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是“有学上”的前提,更是“上好学”的起点。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职业教育特色鲜明
2020年1月,以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为标志,山东开始迈入职业教育改革深水区,按照“起步成势、一年成式、两年成是、三年成事”的节奏,整省推进。
如今,五年已过去,从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到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再到职业教育“新双高”综合改革试点,山东职业教育的优势更加巩固。
在“做优中职教育、做强高职教育、做大职业本科”思路的指导下,山东各类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职教体系更加健全。现有417所中职学校、99所高职院校,其中4所本科职业大学,形成了结构不断优化、纵向贯通的人才培养路径。而开全国之先河的混合所有制办学、产教融合“组合式”激励、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等一系列政策,更有效激发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形成多元协同的发展“新生态”。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是实现教育、人才、产业、创新链有机衔接的关键一环。为赋能产业发展,五年来,山东中高职共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416万人,其中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232万人,“十强”优势产业集群等领域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支撑产业的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十四五”时期,山东年均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点超过20%。同时,面向重点行业和产业园区,建设了47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56个市域产教联合体。
系列扎实举措,在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同时,也助力其在国家级“竞技舞台”上结出了累累硕果。这五年,山东有16所高职院校入选第二期国家“双高计划”,入选院校数量居全国第二位;获得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66项,获奖数量也居全国第二位;职教学子获得全国(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牌数,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位。
高水平成果的持续涌现,不仅让山东职业教育“金名片”更加闪亮,更打破了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助力中职、高职招生持续向好。
以聊城为例,2025年,该市中职学校招生计划2.5万人,第一志愿报名4.6万人,录取学生中,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成绩超过公办普高录取线而选择了职业学校。在山东职业学院2025年招收的新生中,有99.5%的学生考分超过了普通本科提档线。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这是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不断提升的最好证明。尤其是山东率先建立并在“十四五”时期不断完善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一头连接着基础教育,一头又打通了高等教育,2025年报名人数达到27万,让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山东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枢纽”。
从“高原”隆起到“高峰”显现,高等教育筑峰起势
高校是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十四五”以来,山东持续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度,稳步扩大招生规模,增加学位51万个。目前,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67.4%,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显著拓宽了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通道。
在实现“量”的跨越式增长基础上,山东高等教育更迎来了“质”的全面提升。这五年,山东加大力度推进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有30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A类行列,较上轮增加17个、增长了131%。目前,全省有2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192个学科进入前1%,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方面再上新台阶。
同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新设、升格、更名17所高校。尤其是康复大学的建立和正式招生,淄博职业技术大学的设立,以及山东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成立,让山东实现了新型研究型大学、公办职业技术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历史性突破,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断优化。
这五年,也是山东高校高层次人才快速集聚的五年,国家级人才数量增长57%,优质人才的会聚为全省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也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基础上,山东面向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建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19个、急需领域拔尖学生培养项目33个。同时,深化科产教协同育人,建强国家和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布局建设27个未来技术学院、109个专业特色学院、191个现代产业学院,进一步强化了急需紧缺人才供给力度,深度赋能山东工业经济“头号工程”。
“十四五”时期,在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紧密对接产业需求上,山东高等教育也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不仅建成了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更在重大原始创新与关键技术攻关上取得突破。以重点产业需求为牵引,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较重组前增长了7.7倍,仅2023年度,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此外,在生命科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也接连取得原创性成果。比如山东农业大学,接连破解小麦“癌症”赤霉病全球性难题、“植物细胞全能性”世纪难题,在解决“卡脖子”技术中彰显出我省高校的科研硬实力。
为切实促进科研成果落地,山东还遴选出部分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组织高校充分融入“山东科技大市场”。“十四五”时期,发布高校科技成果5.3万项,目前成交金额近9亿元,推动校企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实现精准对接和高效落地。
随着成果积累与改革深化,山东高等教育的“高原”正在隆起,“高峰”也已显现,日益成为赋能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这是一场关乎未来的教育接力,面对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山东将奋力奔跑,用心用情助力每个孩子成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优质“教育答卷”惠及更多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