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我的从教故事 三季花开处   皆是汉语声 我的从教逐梦记 爱心倾注特教 奉献追逐梦想 爱洒学生心田

第7版:我的从教故事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我的从教故事
07

爱洒学生心田

□ 刘瑜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教35年的经历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教师一定要爱学生,而且是发自内心地爱,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对待,把爱洒进每名学生的心田,如此才会结出教育的硕果。

1990年7月,我从曲阜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邹城市鲍店煤矿学校(原鲍店煤矿职工子弟学校)。刚来的第一个学期,我接手了纪律和成绩都不太理想的五年级(5)班,成了这个班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

凭借刚走出校门的热情和年轻气盛的闯劲儿,我开始了解每名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育和思想教育。我力争每堂课达到更好的境界,不断学习新的教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堂上来。特别是情境教学法、单元导读教学、课本剧表演、三步古诗教学法、随机作文教学法等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们逐渐对我的课产生兴趣。我还带领学生去矿上的公园参观,到泗河岸边举办沙滩趣味活动,带领学生去看爬山虎,组织诵读古诗词比赛,在白马河边上组织野餐和篝火晚会。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崭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深地喜欢上了语文课。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番努力下,班级的语文成绩有了明显起色。学生把我当成了好朋友,他们与我敞开心扉,无话不谈。他们不知从哪里打听到我的生日,在我生日当晚,全班学生来到我的住处。他们买来了生日蛋糕、西瓜、葡萄等,为我唱起了生日歌。我们吃着、闹着,把蛋糕的奶油互相抹在脸上。我度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生日。

1998年秋季,我接手了三年级(2)班。班里学生小耿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学习成绩很好,平时沉默寡言,引起我注意的原因是天越来越冷,他却依然穿着薄薄的夹克衫。我有一次开玩笑地说:“小耿是我们班最抗冻的学生。”直到后来下了大雪,他还是没穿羽绒服,我问他为什么,他什么也没说。一名学生告诉我,他家经济困难。

我听后心里一沉,于是去他家家访。原来,他爸爸意外受伤,妈妈没有工作,家里房子是租的,还有哥哥和妹妹都在上学,经济实在是困难。

第二天,我在班里召开了一次特殊的班会,带头组织捐款,为小耿买羽绒服。我捐了100元,学生们纷纷上前,连邻班的学生也来捐款,共捐了386元。放学后,我带着小耿和学生代表去商店,为小耿买了一件厚实的羽绒服。小耿穿上后说:“刘老师,这件羽绒服真暖和!谢谢您和同学们!”那件羽绒服犹如严冬里的一团火,带着大家的祝福,温暖着小耿的心。

2013年,我接手的三年级(3)班有一名留守儿童,父母都在贵州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在矿上生活。这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也好。

有一天早读,当别的学生都在读书时,我听到他的阵阵哭声,便把他叫出教室询问原因。他抽泣着说:“老师,我读到《可贵的沉默》里的孩子们得到父母的爱,我想爸爸妈妈了。我好几个月没见到他们了。我因为想爸爸妈妈,早饭都吃不下。”我把他领到办公室,把买好的早饭给他吃,然后用微信给他妈妈拨打视频通话,让他们聊聊。妈妈一直安慰他,说很快会回家看他。

当天下午放学后,我在征得他爷爷奶奶的同意后,带他去我家吃饭、写作业,并送他回家。在回去的路上,他对我说:“老师,我想叫您一声‘爸爸老师’,可以吗?”我说:“可以,你叫吧!”他叫得那样甜,我的心被暖意融化了。

2015年春季开学之初,我担任四年级(2)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一天大课间,学生周长乐跑到办公室,气喘吁吁地对我说:“刘老师,不好了!咱班的彭程刚才在一楼玩的时候,被楼上一名五年级学生往下扔的石子砸破头了。您赶快去看看吧!”我赶忙放下手头的工作,急忙跟着周长乐向出事地点跑去。到达现场后,只见彭程正痛苦地捂着头哭,血从头上流到了脸上。我二话没说,背起彭程就往医院跑去。医生认真查看了他的伤情,决定进行手术缝合伤口。

清理伤口、消毒等环节很疼,我紧紧抓住彭程的双手,护士按住他的脚。这时,他的父母来到手术室门口。他们对我说:“老师,我们不忍看医生给自己家孩子缝合伤口,那就麻烦您在里边照看孩子吧!”我答应了,在医生给彭程缝合的时候,我跟他聊天,转移他的注意力,给他讲《红岩》中“小萝卜头儿”的故事。缝合包扎结束后,他忍痛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说了声:“老师,谢谢您!”

35年过去,回望走过的教学之路,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生一个个成人成才。我也深刻地领悟到,只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把爱洒向每个孩子的心田,教育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作者系邹城市鲍店煤矿学校教师)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