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离群的“孤雁”重拾快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我国学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随父母四处迁徙,父母到哪里打工,他们就在哪里上学。这造成了很多学生不适应环境的现状。我校地处沿海地带,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占学生总数的53.5%。因此,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很重要。
有一个男孩随着打工的父母转学到我校读书。由于他的父母很忙,无暇照顾他,而他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学校的管理不太适应,以致学习成绩差,纪律性也弱。更让他苦恼的是,因为刚转入新学校,他没有知心朋友,无法与同学沟通,更不愿与老师交流,只能把一切烦恼、苦闷藏在心里。他每天孤孤单单、闷闷不乐、萎靡不振。我处处留心,仔细观察,帮助他寻找解决困难的突破口。
一天,我忽然在他的作业本的背面发现了一幅钢笔画。内容是,原野上有一座漂亮的小屋,小屋的门前有三个孩子在玩耍。虽然构图还不是那么严谨,但这幅画让人感到温馨、快乐。这个向往温馨生活的学生一定很希望与大家打成一片。我思忖:能不能从他的爱好入手,打开他的心扉,让他融入新的班集体呢?于是,我利用休息时间和他谈心。刚开始时,他只是简单地回答我提出的问话,师生交流成了我的“一言堂”。我并没有气馁,将谈话内容有意识地引向绘画。慢慢地,他打开了自己封闭的心门。我知道了他的基本情况:他特别喜欢画画,在原学校还是黑板报小组的骨干分子;他是一个责任心极强的学生,原本成绩还不错;他现在很孤独,不适应新的环境……
我暗暗发誓:一定让他尽快适应新环境,摆脱孤独和自卑。我决定让他进入班级黑板报小组,并让他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班的黑板报工作。
在班会上,我向大家介绍了他的情况。当我说到希望他能承担班级黑板报的工作时,我发现他的脸上写满了惊喜和讶异的神情。这时,全班学生都为他鼓掌,给予他鼓励。在大家的鼓励下,他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从板报的设计、构思到绘图、撰稿,他都一丝不苟。每当他觉得不满意的时候,总是积极地与同学们讨论沟通。自从有了他的参与,我们班的黑板报成绩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而他不仅发挥了特长,也找回了自信,还在班里树立了威信。现在,他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成了班里的纪律标兵,人也显得格外有精神。
由此,我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教师不仅要关注其学习情况,而且要关注其心理成长,捕捉其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鼓励、表扬,为其保驾护航,帮助其驱散阴霾、树立自信。
(作者单位:荣成第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