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语文教学,该怎样走出迷失?  语文教学,如何走上“回家”的路 让作文教学回归本位 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作文教学的现状看语文教学的误区 语文教学,该怎样走出迷失?

第3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3
【记者观察】

语文教学,如何走上“回家”的路

□ 本报记者 廉德忠 通讯员 王成才

学生怕写文章、不喜欢写作课,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和教学认识的偏颇,同时也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特别是写作教学“无力”和“无为”的反映。我们要深入研究和思考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重新审视语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目标“迷失”的问题,让语文教学实现真正的“回归”。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什么是语文?提出这个问题,记者自己也感到很好笑。我们的学校开了这么多年语文课,难道还有人不知道语文是什么?但是,记者采访了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他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比如:语文就是语言与文章,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文就是语言与文化,等等。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叶圣陶先生强调的是说与写的结合,即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同步。语文学科教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定性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理解语文学科的“交际工具”属性?平阴四中教科室主任王辉成认为,说,就是口头表达,要教会学生“说话”;写,就是书面表达,要教会学生写文章。归根结底就是教会学生利用“说”和“写”进行表达和交往。写作教学有多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记者认为,作为一门课程,语文不仅承担着传承语言文字及文章、文学知识的教学任务,担负着文化传承的职责和使命,更重要的是,语文还是一门具有工具性特质的课程,教学生运用文字进行交流和交际,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

迷失中的语文教学

记者调查发现,在当前语文教育和教学改革中,写作这一目标指向逐渐迷失。原因何在?首先,外来文化冲击,致使汉语写作教学环境混乱。记者发现,随着改革的深入,一波又一波的所谓“韩流”、“快餐文化流”甚至“泰流”涌进中国,外来文化和思潮对母语的冲击愈发强烈,下气力学写文章的人越来越少。对此,大多数语文教师未作补救,即使有的人有所补救,也缺乏力度。同时,语文教学实际上异变为“考什么,教什么”。写作教学见效慢,费力不讨好,只好让道于其他知识点,久而久之就被“边缘化”了。其次,教师急功近利,致使写作教学被“遗忘”。记者发现,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偏重于“听”和“读”的训练,而忽略了“说”和“写”的指导。究其原因,一方面如前所说是为了迎合各种考试,为了让学生取得“高分”;另一方面,听和读的训练比较容易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效果更加直观和有效。这一观点得到了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认同。于是,在很多公开课、示范课课堂上,教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样的课堂成为一堂语文“好课”的标志。而“说”和“写”的指导和改革,在语文课堂上被弱化甚至“遗忘”了。第三,改革偏离方向,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记者了解到, 很多学校和语文教师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比如,围绕课文类型,有的学校探索固化了讲读课课堂教学模式、自读课课堂教学模式、综合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发现教学模式等。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名师和专家的语文教学模式影响甚广,在中小学语文界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但不可回避的是,这些教学模式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语文工具性的特征,忽视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的关照。对此,王辉成说,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确实有些顾此失彼,很多人不会有意识地顾及怎样教会学生正确运用语文知识进行交际和表达,游离了语文教学的方向。第四,教学目标偏离,写作教学一直被弱化。记者在采访中得知,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在备课时直接选用《教师用书》上列出的教学目标。遵循这样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如同解牛,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几经分割,皮是皮,骨是骨,肉是肉,一头活生生的全牛不见了。文本的写作动因、过程、语言乃至如何布局成篇、表情达意等要素都被直接或间接地弱化或者虚化了。王辉成认为,教学目标的确立,就像火车运行,如果方向错了,动力越足离目标越远。学生没有得到系统和正确的写作指导,不喜欢作文课,害怕写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

让写作教学回归课堂

记者了解到,从2016年开始,新版人教版语文教材从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在每个单元后面增加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板块,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新要求。然而,怎样将此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新课题。要落实好这一目标,第一,把“写”作为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王辉成说,新版语文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围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进行阅读教学。在此前提下,语文教师不能有太强烈的功利思想,不能为了让学生考试得高分,甚至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所谓高效率而忽视了语文工具性的特征。他说,语文姓“语”,也姓“文”,听、说、读、写四大任务是一个整体,尤其“写”的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绝不可被人为弱化。新版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着“写”的思想,语文教师要改革习以为常、得心应手的课堂教学方式,对课堂结构和内容进行重构和再造,这将成为今后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第二,破解人为的困扰。有的语文教师说,在当前形势下,各种各样的考试和试题的指向性和涵盖性注定了语文课堂必须被“牵着鼻子走”,逼着教师搞“应试教育”。有的语文教师反映,现在教学班学生数额较大,对作文进行全批全改、详批详改几乎不可能。也有的语文教师担心,如果因为改革影响了学生特别是初三、高三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但学生不买账,家长不愿意,社会也不允许。这些人为难题都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破解。同时,语文考试也需要改革,应当把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考查放在重要位置。第三,提高语文教师写作素养,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和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有语文教师呼吁,除了教师自身努力外,各级教研科研部门、教师培训机构要把提高教师的写作素养作为研究课题,制定培训计划,帮助语文教师提高写作和指导学生写作的能力。只有广大语文教师能够一以贯之地重视写作教学,学生盼上作文课、喜欢写文章的崭新局面才会出现。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