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语文教学,该怎样走出迷失?  语文教学,如何走上“回家”的路 让作文教学回归本位 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作文教学的现状看语文教学的误区 语文教学,该怎样走出迷失?

第3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3

让作文教学回归本位

□ 潍坊第五中学 韩志亮

前段时间,我曾写过一篇题为《作文,一件关乎生命成长的大事情》的短文,表达了自己对当下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状况的忧虑,也指出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强调反对技术层面的过度操练,要充分认识到写作是生命个体情感活动的表达,要打通写作与生命、生活、生长的通道,引导学生把写作视为一种有意思、有意义,值得去做、乐得去做的生命活动。

很显然,这远非话题的全部。学生们拥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能力运用写作这种形式表述心灵,释放生命能量,害怕写作,不会写作,被迫写作,虚假写作。这一状况并非只在个别学校、个别学生身上存在,而是具有颇强的普遍性。还是那句话,出现这一状况,原因肯定很多。我们应冷静下来反思一下,这与作文教学偏离了应有的地位,被漠视、被挤压、被淡化有没有关系呢?放眼当下的语文教学,说起名家名师,说起名校名课名课程,大家好像都能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也能如数家珍般对他们的理念津津乐道。可是,你有没有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突然觉得作文教学是一件没有多少“文章”可做的事情了,大家似乎已经懒于或者羞于谈作文教学这个话题,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渐行渐远,成为一道逝去的风景,已经看不到谁还愿意把作文教学作为自己的特色来标榜,作为经验来推广。

作文教学偏离应有的地位的原因,我想至少有三。首先是“阅读热”的冲击。现在的阅读教学、阅读推广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的确,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都处于形成期的中小学生来讲,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阅读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作文教学绝不可被淹没在“阅读本位”的汪洋大海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写作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是“工具说”的制约。语文学科有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人们似乎很忌讳“工具性”这个标签,认为只要属于“工具性”范畴的,一般就是低层的。不幸的是,作文恰恰更多地被众人视为一种“工具性”技能。那么,谁如果依旧在这方面煞费苦心,大致就是不识时务了。第三是“功利心”的驱使。课程改革实施了这么多年,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似乎并没有削弱多少。虽然中、高考语文科目从来没有把作文考试拒之门外,并且所占权重越来越重,但是,学生真实的写作水平很难在考试分数上得以体现,作文成绩的差距并不大,因为阅卷评分的标准主要是看主题是否鲜明、语句是否通顺,书写是否工整,字数够不够,开头结尾有无新意,是否吸引人。作文要写得让人拍案叫绝,写得精彩,自然要付出很大的精力。但是,即使平时并未在这方面用心,对写作并无多少兴趣,只要在考试前有的放矢地记背几篇获奖作文,熟练掌握几个开头与结尾的写作方法,再在书写等方面注意一下,往往就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成绩。这样,从功利的角度来讲,投入与产出的性价比自然会更高。

我们注意到,教育界存在着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终极目标”的争论,其实主要还是围绕阅读和写作孰轻孰重展开的。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听、说、读、写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语文能力的具体呈现,听、说是运用口头语言,口头语言相对简单,无需借助文字,即使没有特别的训练,也可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入学之前,儿童的听、说能力已基本形成,入学后主要是进一步巩固与提高。读、写则是运用书面语言,而书面语言比较复杂,又需借助文字,这就不能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必须进行专门的训练。所以,语文教学的重点是阅读和写作。写作是语文学科特性与人的生命特性的集中体现,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的本质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情感活动的表达,永远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生命活动。学生大多害怕写作,国人大多不具备写作的能力,恰恰说明我们语文教学的失败,我们没有完成应负的责任和使命。

写作是具有审美性质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学生“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词语”和“创造精神”得到全面训练。人的思想不同,语言的表达必定带有鲜明的自我个性,创作的内容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独创性。文学创作使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语言美。在创作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审美情感以及语言的艺术表现力都得到了发展。享誉世界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生文学的创作活动,并把这看成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文学创作如同人们用音乐、绘画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人的一种精神生活的需要。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学校,创作活动已经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十分明确,他说:“不只是作家,每个有文化教养的人都应当会用语言进行创作,会用艺术形象体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感受。”

我想,不必过多纠结于写作是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不必过于看重语文教学该不该确立“写作本位”思想,正像江苏省生态语文教育领衔人蔡明老师所说:“写作活动的最后呈现正是生命成长过程中情感的自然流露和人生最美的姿态,尤其指向个体生命品质和思维水准。”的确,学生们手中握着的那支笔,书写的岂止是作文,也是他们缤纷多姿的人生。语文教学理当放眼未来,放眼学生的完整成长和生命美好,立足改革,勇于实践,努力让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向新生。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