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烟台出台意见加强名师名校长建设 法在身边 伴我成长 德州培训“四点半学校”辅导员 寿光:建特级教师工作室搭教师发展平台 让传统文化绽放育人活力 简 讯 “用”出信息化的效益来 全省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召开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用”出信息化的效益来

——莱芜市莱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纪实

□ 本报记者 吴其林

“根据课程安排,我只要打开电脑,就可以利用录播系统,随时随地观摩任何一位教师的课,既能参与教研,又能监督教学!”谈起教育信息化的好处,莱芜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邢宝东如数家珍。像该校一样,莱芜市莱城区各镇(街道)中心校、规模500人以上的区直学校,全部建起全自动录播教室,随时进行网上直播,举办“空中课堂”,进行在线教研。

近年来,莱芜市莱城区坚持“应用驱动、机制创新”并举,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抓手,扣住“用”字不放松,形成了上接省市、下联学校,师生、家长、家校互联互通的应用新模式,“用”出了教育信息化的最大效益。

硬件抓质量“能应用”

莱城区吐丝口小学建起3D打印室,凤城街道北埠小学被评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校”,莱芜市实验中学获得山东省中小学电脑机器人大赛第一名……这是莱城区加强信息化硬件建设结出的硕果。

2015年起,该区按照“分阶段、分步骤、分重点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三通两平台’、以区为主体的教育云平台建设”的计划,累计投入3570.96万元,为各中小学配备“班班通”设备1276套,为15所学校建成高标准录播教室,师生用计算机配备全面达标;建成的网络教研平台、数字图书馆、优课电子教材系统、时代智囊教育资源库、中教育星资源库、教育教学视频资源库等资源平台,成为广大教师学习应用的“活字典”与“储备库”。今年,该区教育局录播平台增加视音频服务终端,建设简易录播教室,增加学校专用设备,实现校内、校际及联盟学校、区内外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研员随时随地进行在线教学指导。

师资抓培训“会应用”

莱城区按照“校校都达标、人人都会用”的目标要求,每年一训、每年一考、每年一评,走出了专项提升的新路子。每年暑假举办全区信息技术培训班,迄今已举办专题培训60余次,年均培训300余人次。每年组织教师信息技术考试,考试合格颁发合格证,作为职称评聘的必备条件。每年组织广大教师利用电子教材系统进行备课,制作课件,开展课堂教学,并举办电子教材教学应用大赛。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00多人次获省电化教学优质课一、二、三等奖,200多件多媒体课件在全省多媒体课件评比中获奖,200余名学生在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获奖。

学校树典型“普遍用”

2015年,地处城郊的凤城街道北埠小学建成TBL电子书包3.0版本智慧教室,师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有了“响当当”的装备,教师们自然有了用武之地。还有,莱芜市实验小学的微课教学、莱师附小的平台资源应用、陈毅中学的智慧课堂,也都是全区的典型。以上4所学校承办了2016年莱芜市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工作会,成为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榜样。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上,莱城区放权给学校,尊重首创精神,让基层学校和师生大胆用、放手用,以此培植典型、辐射带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研、师资培训、学校联盟、家校交流等方面的普遍应用,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陈毅中学积极推行“互联网+教学”改革,建设了多维互动的人人通平台、大数据平台、微信平台,率先开设电子书包智慧教室,建立集教师、学生、家长于一体的“空中课堂”;北埠小学加快建设电子书包和云端智慧教室,推动远程互动教研,引领所有教师应用平台技术上课,教学效率全面提升。

教学抓融合“经常用”

莱师附小与片区联盟学校吐丝口小学开展“同步课堂”,网络课堂直播、即时听评课一条龙;北埠小学与济南市花园路小学进行远程联播教学,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该区借助济莱教育联盟与区内学校联盟共同体,推进各学校利用信息化平台,及时进行备课教研资源共享。

在陈毅中学,教师们用平板电脑上课,构建了基于平板与无线传输技术的高效课堂,课上检测分析、互动讨论、针对性辅导相互融合;北埠小学利用全新智慧教室系统,师生随时把作品、作业、问题以推送、飞递、飞信等方式进行信息互动,保障了每名学生的学习权。该区依托录播教室建设,借鉴“翻转课堂”、“微课教学”等做法,把学案、微课等及时上传到学生的学习平台,视频讲解、在线学习、师生互动,教学更高效。

该区还建立城乡统一的教学质量监测、反馈、管理数据库,考试完成后自动生成统计数据。教师通过系统进行班级优秀率、平均分等数据分析与对比,对共性与个性问题进行细化与统计。学生与家长可以查阅试卷,了解历次考试变化曲线,进行查缺补漏。该区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改革,带动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了内涵发展质量。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