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实践“温润课程” 做反思型教师   在反思中成长 图片新闻 创办学生喜欢的学校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 创新物理课堂 激活学生思维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教改前沿】

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实践“温润课程”

□ 翟李红

“核心素养的提出,丰富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理念内涵,进一步彰显了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内在联系。国家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课程、教学、教研、评价、管理等方面的系列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迫切要求。”这是栖霞市大庆路学校领导班子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在师生眼里,学校核心素养的落实并不新鲜。早在2015年寒假,学校就利用假期的时间集合领导干部及教研组长,进行了为期3天的集中讨论。他们进行系统的课程体系顶层设计,重新定位学校育人目标,即“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中国人”。进而在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方面发力,使之在实践中化为“知礼、守信、乐学、自强”。学校还注重借助具体的、系统化和细化的目标指向学生文化基础的铺垫、自主发展的积淀及社会参与的意识。在课程设置及管理方面,一改以往的从内容入手到目标制定的惯例,而是先确立目标,由目标再去设计课程。这是学校的一次创新。基于此,学校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思考处理好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相应的学科能力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将二者更好地结合起来。目标的确立为课程的整体建构与完善提供了基本思路。在“温润文化”的影响下,学校开始了“温润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温,意在舒适、认同的感受及结果,温和、和而不同,让学生个个都好,人人不同;润,意在滋养与润泽的体会及过程,陪伴呵护,丰盈生命。因此,学校经过实践与探索,不断充实课程的类别与内容,逐步形成了系列的‘温润课程’。”课程建设负责人这样解释“温润课程”。

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学校的课程建设围绕开发架构多元、多层、严密、立体的课程体系。融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借助学校具体化的“知礼、守信、乐学、自强”育人目标中的各字,形成如下“八字”课程框架:知(基础课程,即国家课程)、礼(规则课程,即学校育人基础课程)、守(传统文化课程,即书法课程与国学经典课程)、信(德育课程)、乐(心理科技课程)、学(生活实践课程)、自(自主选修课程)、强(家庭教育课程),初步探索“6+2”的“必修+选修”模式。

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保证各类课程的开设和学时要求。在供给方面,时刻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推进各种教育资源跨界融合,提供学生多样化选择的课程,进而满足学生差异性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把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转化成学生内在的核心素养特质。该校以立体化的课程统筹各学科、各育人环节、各方参与人员和育人资源,高质量地实施三级课程。

课程的实施还要有课程评价予以保障与引导。在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同时研制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适用于评价的能力表现与检测标准,把核心素养指标真正落实到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评价机制之中。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尚在起步探索阶段,学校确立的基本思路是综合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一方面,对教师评价。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评价,从而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从课程的教学常规、实施效果、课程质量等不同方面进行监控,确立指标并进行考评,列入教师及班主任的工作考评,作为评先选优的依据之一。另一方面,对不同的课程制定相应的考评办法。从考试到考查,从技能测评到成果展示,从量化指标到定性评价,各种课程均有评定的具体内容,列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每学期,学校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性评价。评价涉及各个项目,面向全体学生。每年,学校举办一次“最美大庆路少年”大型表彰活动。活动设立综合奖与单项奖,对学生大加奖励。

(作者单位:栖霞市大庆路学校)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