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莫让家长的参与变成干预 不要让“过度干预”困扰学校 办好学校需要家长的努力与配合 家长干预学校教育行为的现象分析 家长过度干预学校事务,该如何破解

第3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3
【相关链接】

家长干预学校教育行为的现象分析

□ 胡金平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绝大多数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掌握教育的新理念,理应受到人们的信赖。但现实是,学生家长干涉学校内部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的事例近年来屡见诸各种媒体,似有愈演愈烈之势。

20091021,“教育在线”刊载了一篇家长干预班主任工作的典型案例。文中披露:在某重点中学初一班级,由于诸多原因,班主任任命了一位小学时表现不佳的学生王冰(化名)为班长。虽然王冰进入初一后除学习差外,其他方面表现不错,班长工作尤其卖力,但遭到了一些学习成绩较好学生的反对,他们一致要求更换班长。不仅如此,部分家长也陆续给年轻的班主任施加压力。他们责问班主任:“为什么让一个受过处分的、学习差的孩子当班长?”他们告诉班主任,自己的孩子学习好,但在班里心情很压抑。他们强烈要求换班长,不愿让这样的“坏孩子”管理自己的孩子。班主任的做法虽然得到教育研究者的认可和支持,但迫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撤换了班长。

2010122,上海《新闻晚报》记者报道: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针对校长、教师在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常常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意愿,内容甚至涉及“一堂课该怎么教”、“为什么我家孩子不能当班长”、“课程表这样排不合理”、“凭什么给我孩子处分”等微观性的教学和管理问题,有的家长甚至选择去论坛发匿名帖“声讨”教师。

上述列举的家长干预学校工作的现象其实并不在少数,笔者曾采访过一位小学低年级的新任教师。这位只有两三年工作经历的女语文教师很有朝气,在教学中勇于探索,打破传统灌输知识的方法,着意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深得学生的喜爱。但因一次期末考试成绩不佳而遭到一些家长的投诉,甚至被要求调换。无奈之下,该教师收起了自己教学改革的雄心壮志,很悲伤地对笔者说:“我现在也学会了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取向的教学,比如在造诸如‘……像……’的句子时,我以前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随便造,但现在只让学生造‘白云像……’一类肯定不丢分的句子,因为白云可以像任何东西。”这真使笔者无语了。

另据上海市教科院2010年公布的对130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工作压力调研的结果:近八成教师感觉压力重。令人惊讶的是,九成教师认为家长的“过度干预”是导致教师工作压力的最大来源。调研还发现,小学教师压力最大。

其实,任何一位家长送自己子女上学读书,都有自己显性或隐性的教育目的,这也是家长对学校教育诉求的动力源。就当下基础教育现实而言,家长对于教育诉求的表达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公开批评、质疑学校教育现有的管理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其中既包括面对面向校长、教师表达不满和质问,也包括通过网络等形式表明自己的意愿和诉求。这种形式多见于中小学低年级段学生的家长。二是间接性的甚至没有任何语言表达的无表达诉求,或曰隐性表达。例如,特别关心自己孩子学习成绩的最终提升、学校升学率等情况,虽然他们一般不会向校长、教师或班主任进行面对面的表达,但是学校与家长之间似乎存在一种“合同”式默契,学校的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能感受到这种无形的压力。这类可以称为“期望式”的诉求在高中阶段学生家长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干预学校行为多发生于幼儿园和小学及初中学生家长身上,他们大部分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对于“知识改变命运”有切身的体会,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属于白领、公务员或富人阶层。从发生的地域上看,发达的大中城市家长明显多于小城镇的家长,乡村学校中此类情形较少见。此外,就发生此类现象的学校性质而言,数量上明显地表现为民办学校多于公办学校。

(节选自胡金平的《家长干预学校教育行为的现象分析》。原文载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第2期)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