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开放的学习过程 丰富的学习体验 捕捉教育契机 激发心灵共振 校园短波 把课堂搬进田间地头 甩掉一种包袱 生成一种能力 变学会为会学 改求绩为善思  翻转课堂生发灵动智慧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一招鲜】

甩掉一种包袱 生成一种能力

□ 甘怀军

“文章不厌千回改。”传统的作文教学都是学生写、教师改。教师对每篇作文的“精批细改”最辛苦,但效率最低,而真正的“主角”当起了“听众”、“看客”,无动于衷。笔者认为,这是师生主客体位置倒置所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是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常常越俎代庖、大包大揽,“只顾到学生的作文,而忘记了写作文的学生”,以致学生主动探究作文得失的机会被剥夺。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应当把批改作文的权力下放,让学生互批作文、自改作文。这样做,学生能够化被动为主动,自主学习,自我内化、整合、建构、迁移。笔者在作文批改过程中进行了探索,效果良好。

去粗取精,还原提纲。在开始写作文以前,有些教师很重视立纲起草,向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可是,当修改作文的时候却很少提甚至不再提起写作提纲,忽视了“立纲起草”的反观作用。我在教学中很重视这一步。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通读自己的作文,去粗取精,还原出文章的提纲;同时,提醒学生一定要从自己的作文中提取精华,而不要重复从前列好的提纲。从文中抽出提纲以后,再思考以下几点:中心观点是什么,是否明确;分论点有几个,是什么逻辑关系。

反复咀嚼,审视材料。当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明确之后,再填充材料并佐证观点,就会使文章丰润饱满、有血有肉。但如果选材不当,分析“跑偏”,就会使文章不伦不类、不知所云。

通观全篇,理顺结构。学生写的议论文在结构上常见的毛病有条理不清、层次不明、不分段或分段不恰当、缺少过渡段等问题。这就需要通观全篇,理顺结构。这一步的主要工作就是看一看段落安排是否得当、美观,中心论点、分论点是否突出、显眼,前后是否照应,读起来是否流畅、自然。如此一来,文章的整体结构便无问题了。

推敲词句,修饰语言。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作文语言要想达到准确、简洁、生动的程度,学生必须反复推敲、修改。这种能力非一朝一夕练就的,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底和长期的练笔。但是,临阵磨枪的方法也不是没有成效的。这一步的主要工作就是反复阅读,看一看句子是否通顺、连贯,表意是否准确到位,词语是否恰当,有无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得是否恰当。如此,作文的言词、语义便无碍了。

重新誊写,完美出炉。这最后一步亦非可有可无的。重新誊写既能再一次促使学生通读全文,查缺补漏,又能促使学生提笔练字,受益无穷。说是“完美出炉”,可能言过其实。但一系列的工作下来,看到了一篇脱胎换骨、涅槃重生的作文,谁又能抑制住内心的喜悦呢?

(作者单位:肥城市第六高级中学)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