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依法治校全面育人的探索实践 谈幼儿教师的同情心及其培养  师生合力做好班级管理 “一带一路”教育是怎样在一所小学蓬勃开展的

第4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4
【精彩案例】

“一带一路”教育是怎样在一所小学蓬勃开展的

□ 刘琦

2017年10月20日,对一所“藏身”居民区、仅有551名学生的“袖珍”学校来说,是一个格外热闹、喜庆并吸引多家媒体现场采访的大喜日子。这天,该校容纳600余人的小礼堂座无虚席,媒体的“长枪短炮”聚焦舞台,经过层层选拔的三到六年级“学霸们”坐在台上,准备一决高下。“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运输方式是什么?A.牦牛 B.马车 C.骆驼。”伴随着主持人一声“抢答开始”,选手们纷纷按下抢答键。现场提问环节,学生争相回答,出现了抢话筒的热闹场面。经过两轮必答题、一轮抢答题和一道加赛题比赛,最终,五年级二班的团队夺得冠军,喜获“‘一带一路’知识小达人”称号。媒体也对此做了报道。

一所小学为何要搞这样的教育活动?为何能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以至于出现了久违的热闹场面?济南市六里山小学的拓荒者以高度的政治敏感、灵动的教育智慧和敢为人先的气魄做出了有力的回答。

关心国家大事,从中挖掘重大教育资源

在新时代的东方时空里,“国事、家事、天下事”犹如强劲的东风吹遍祖国大地,攸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牵动着中华儿女的心。如何将与国家前途命运、时代风云息息相关的教育注入时代元素,转化为润泽生命的源头活水,考验着教育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胆识和智慧。济南市六里山小学就有一群富有胆识和智慧的人。他们从国家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敏锐地觉察到育人目标应具体化、核心化;从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表述中敏锐地觉察到党和国家在育人方面的新要求;从“一带一路”的风起云涌中敏锐地觉察到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新走向和蕴藏的重大教育资源,激发了开展“一带一路”教育的灵感。

无独有偶,同样具有政治敏感并倾心教育的原山东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室主任、《当代教育科学》杂志常务副主编陈培瑞一直关注国家战略的重头戏——“一带一路”的缘起和发展,意识到蕴含其中的巨大潜在教育资源。这位75岁高龄的老教育工作者寄无限情思于字里行间,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一鼓作气写下了包括7首朗诵长诗、一首古体诗和两篇故事在内的《丝路组歌》。为寻“知音”特选择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主办的“草根刊物”——《教育经纬》投石问路,企盼有人把诗行转化为“一带一路”教育。令这位老者大喜过望的是,《丝路组歌》一刊出,济南市六里山小学校长便主动与他联系,就如何在小学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进行了深入交流。接下来,该校校长带领学校一班人进行“一带一路”主题课程的顶层设计,制定了实施方案,改革大幕就此拉开。

全方位、多样化、分层次,大力普及“一带一路”教育

“一带一路”是一部贯穿古今、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长卷,又是一部新崛起的东方大国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的时代画卷。“长卷”上展示了丝绸之路的艰辛开拓、盛世年华、曲折前行、国际贸易、文化交流、英雄业绩,也展现了贯穿其中绵延至今的精神;“画卷”上展现了群英盛会、中国方案、中国表达、中国智慧、战略对接、合作共赢。

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是一本得天独厚的知识宝典,小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必须先了解丝绸之路,然后才可能深度认知。为此,学校把普及丝绸之路基本知识作为此项教育的首要环节。

鉴于低、中、高段学生在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教师们在辅助读物编写、教学内容及形式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梯度设计。

低段:以“钱眼里的学问”、“爱的语言”、“多彩丝绸路”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币、问候语、基本礼仪以及国旗背后的故事。

中段:以“丝路往来”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沿革、沿线国家、商贸往来等知识。

高段:以“丝路人物”为主题,引导学生探究丝路人物的传奇经历、辉煌业绩、优秀品质、巨大贡献和开拓精神。

为普及丝路知识,学校调度精干力量,分年级编写了“一带一路”参考书。参编教师通过书库、书店、网络搜集丝路诗词200余首,夜以继日,编写了一至六年级“一带一路”边塞诗。教师们精心备课,利用校本课程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一带一路”认知活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涌现出许多丝绸之路知识“小达人”。

把课堂搬到丝绸之路,感悟体验丝路文化的精彩

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古城西安迎来了“寻源之行”的泉城学子。大明宫遗址、大雁塔、书院门古文化街、白鹿原芸阁书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汉城湖丝路展馆等成为学生“寻源之行”的见证。

在大明宫遗址,学生们观看了电影《大明宫传奇》,被气势恢宏的宫殿群深深震撼,纷纷感慨先人的伟大。登上含元殿遗址,学生们仿佛走进历史长廊,目睹叱咤风云的丝绸之路英雄,听导游讲解古代服饰。

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学生们近距离观察威风凛凛、神情各异的兵马俑,心灵受到震撼,感受到秦始皇横扫千军如卷席,势不可当。同时对两千多年前先人精湛的建筑、绘画、雕塑、设计、烧制技艺叹为观止。

在书院门古文化街,古色古韵的牌楼、篆字楹联、字画、古代乐器、唐装、汉服、风味小吃,如磁铁般吸引着学生们。他们在这里感受中国古文字的变迁,分组寻找小篆楹联,并读出部分篆字,不认识的字请教游客、店主,好奇心、新鲜感显露无遗。

在白鹿原芸阁书院,学生体验“入泮礼”,穿上古代学服,正衣冠、拜孔子、点朱砂、启智慧,对师长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在汉城湖大风阁,观看“丝绸之路专题展”,学生们看着立体的路线图,听着导游的讲解,仿佛置身古丝绸之路上,跟随张骞的脚步,感受人类的伟大。

回到住处,师生“研学”。陈彦老师即兴将丝绸之路人物写成“谜语诗”:“凿空西域开古道(张骞),大雁塔内译经忙(玄奘),开创盛世为女皇(武则天),乘风破浪辟海路(郑和),琵琶铮铮伴月明(王昭君)。”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答案。陈老师为学生们的探究热情和智慧所感染,又即兴赋诗:“古都西安寻源行,残垣断壁有雄风。大唐盛世今犹在,‘一带一路’展新容。”学生们报以热烈掌声。

开阔的视野、真实的场景、多彩的内容使学生仿佛闻到了战马嘶鸣、驼铃声声,看到了汉武帝纵横捭阖、张骞凿空西域,伴随着昭君出塞、玄奘西行。如此主题课程,使学生撼动心扉、触动心灵、燃烧激情、激活思维。此课堂即时生成,非封闭课堂可比。

“一带一路”心得体会:讲出来、唱出来、演出来

“寻源之行”满载而归,师生们将深深的丝路记忆、满满的丝路之情、滚烫的丝路思维化为诗行、故事和歌声。他们把讲台当舞台,争相展示游学成果。教室里掌声阵阵、笑语欢声,童趣童韵自多情。

六年级二班的尹一睿同学朗诵了自咏诗《大雁塔》:“仰望佛塔耀眼明,如见大师译佛经。奋笔疾书伴冷月,一颗禅心如明镜。”六年级一班的郭嘉旺同学从网上搜到清朝女诗人郭润玉写的歌颂昭君出塞的诗,登台朗诵:“漫道黄沙误此身,朔风吹散马头尘。琵琶一曲清干戈,论到边功是美人。”六年级二班的赵萧奕同学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琵琶在唐朝之前是西域乐器,南北朝时期由丝绸之路传到中原。有个陪嫁来的琵琶演奏家苏祗婆,带来了西域声律,对之后中原声律的成熟有巨大影响。六年级一班的陈稣娅同学研学楼兰古国,看了“睡美人”、“小河美女”,魂牵梦绕,伴随着琵琶声满怀深情地唱起了《楼兰姑娘》。

读出来:朗读关于“一带一路”的诗词。

讲出来:写出或讲出关于“一带一路”的故事。

唱出来:演唱关于“一带一路”的古代、现代歌曲。

演出来:表演关于“一带一路”的一个场景。

读、讲、唱、演,符合学生好奇心强、表现欲强、爱听故事、爱唱歌的童心童趣和认知特点,是学习“一带一路”主题课程的好形式。

“一带一路”研学,家长由担心、挂心到放心、热心

从小在父母身边、很少出远门的小孩子们到千里之外游学安全吗?大运动量孩子吃得消吗?团队活动,少数教师跟随,照顾得过来吗?孩子生病怎么办?

家长的种种担心学校都考虑到了,在孩子们出行、衣食起居、活动量、医疗等方面进行了周密安排,开通了“研学热线”,把孩子们每天的活动影像发送到家长群里。家长们看到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学”、“乐中学”,博客留言、QQ、微信、热线电话纷至沓来。

一位学生家长在给学校的信中吐露心声:“闻得孩子跟随老师参加西安丝路研学之旅,起先甚是担忧,怕孩子多老师照顾不过来,毕竟孩子没有出过远门。不希望孩子学到多少知识,只要平平安安回来就好。”

当教师把一张张孩子们的照片通过QQ分享出来时,家长牵挂的心才慢慢放下,不断点开QQ查看教师的更新。从模拟考古到参观大明宫遗址再到陕西历史博物馆,照片上孩子们可爱的笑脸、认真参观学习的样子让家长欣慰。

学生经过这次研学之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越来越强。5天的时间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家长。家长们认识到,应该让孩子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其融入社会的能力。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