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把每节课都上成公开课 教师,请校准“示范”的行为指针 格言画读 要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特长应是让孩子快乐的技能  让“传统文化课堂”走红寒假

第7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7
【舜耕笔谈】

把每节课都上成公开课

□ 本期主笔:孙明霞

公开课,或者叫展示课,是当前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有的公开课是优秀教师的观摩课或示范课,有的是教师参赛或者选拔的评优课,有的是学校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的研究课。在公开课上,同学科或同类学校的教师通过观课、议课的方式集体研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通过公开课,我观察到一种现象:很多提供公开课的教师在讲课之后往往会有“终于讲完了”的轻松,常常说“讲一次公开课必须掉几层皮”、“不知要经历多少遍磨课”、“课件改了无数遍”;甚至有的教师为了讲好一次公开课,而抛下日常的教学工作,让其他教师代课,自己专心做准备。公开课的初衷是确立一种教学范式,并且在一定区域内推广,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可是,讲课的教师却感觉很累。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把公开课上成过度包装的表演课。有的公开课“看上去很美”,但学不来。听课就像看一场话剧演出,每个环节、每句台词、每个动作甚至教师的一颦一笑都是精心安排的,没有丝毫的差池,而且在时间上也能刚好在最后一句话说完时听见下课铃声。这样完美的课堂,包装味太浓,让听课教师感觉遥不可及。这种经过包装的课,往往是团队作战,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讲课的教师只不过是在按照大家写好的剧本去表演;教师要说的话和学生要说的话都是提前预设好的,没有创新性。这样的公开课虽然从表面上看上去很完美,但缺乏执教者的独立思考,没有课堂的生成,也看不到课堂智慧,因此很难形成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是把公开课上成舍本逐末的评优课。每年,各地都会举行一些不同种类的评优课,比如优质课评选、教学素养比赛、混合式课堂评比等。举行这些比赛活动的宗旨是好的,但具体到了学校和参赛教师那里,情况就有了很大差别。在有的学校,教师们轮流上参评课,谁遇到晋级、评优,需要一张优质课证书,谁就参加。为了能在评课中获奖,参赛教师精心准备,可谓用心良苦。正常的课,他们顾不上备课、上课,就安排学生上自习,或者找其他教师代课。自己集中精力设计参赛课的教案,主动向他人求助,一遍又一遍地试讲。最后,他们取得了一等奖,回到了学校。可是,讲的课还是老样子,没有一点改善。这样的公开课只是为晋级增加了筹码,对学生没有丝毫益处,反而还有害处——因教师准备评优课而耽误了很多课。

我非常欣赏这样一种公开课:教师无须提前多少天开始准备,而是随时拿到教材(哪怕是不熟悉的教材),经过短暂的准备后就能上出一节很精彩的课;无须提前进行演练,更不会提前告知学生要回答的问题,而是根据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随时生成课堂;无论城市的学生还是乡村的学生,无论学生的基础好还是差,教师都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不熟悉”和“无须提前多少天准备”就能把课上得精彩,背后是这样的教师上的每一堂课都是公开课。假如教师能像对待公开课一样去准备日常的每一节课,把每一节课都上好,那么课堂效率就会更高,学生参与学习的面会更广,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学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一定会非常高。

有的教师可能认为这样的要求太高,心生疑问:怎么能像对待公开课一样去准备每天的课?我想说的是,无论公开课还是常规课,我们都要思考:公开课面向谁公开?作为教师,我们是给学生上课,不是给评委上课,也不是给观摩的同行们上课;他们要评、要观的,是教师如何给学生上课。鉴于此,我们就应该有这样的信念:把每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准备。

把每节课都上成公开课,不是强调反反复复地打磨、演练,而是每节课都认认真真去准备好,用心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乃至作业的设计都要特别用心。然后,满腔热情地走进教室,上好每一节课。这样的准备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日积月累的沉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笔下那位让所有听课者忘记做笔记的教师,虽然他的现场准备时间只有一刻钟,但他用一辈子在备课。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