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把每节课都上成公开课 教师,请校准“示范”的行为指针 格言画读 要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特长应是让孩子快乐的技能  让“传统文化课堂”走红寒假

第7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7
【心有灵犀】

让“传统文化课堂”走红寒假

□ 贾宪章

寒假拥有浓重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元素、宽阔的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只有珍视自身的教育责任,把握引领契机,创设感染情境,体验实践主题,寒假才会真正变得魅力四射、活力十足。

每个家长都应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孩子的寒假生活,利用春节固有习俗规范亲子实践,通过重温家风、家规着力营造孝亲敬老的家庭氛围,用传统的家国文化感染、规范、滋润孩子。一是感染讲究自然美。借助亲子共同写春联、全家举行祭祖仪式、亲子一同买年货等春节特有的习俗活动,或娓娓道来,或以身示范,潜移默化地将家风、家规轻松地渗透其中。这样做,既能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又能使孩子充分感受到传统家庭生活的文化魅力。二是感染追求新鲜感。在引导孩子推崇和遵守家规的过程中,无论“仁者爱人”、“以德立人”,还是“克勤克俭”、“力戒奢华”,都必须呈现出鲜活的吸引元素。或者即兴“亲子评影视”,或者约定“寒假读经典”,或者激活“亲友主题圈”……新鲜形式自然会吸引孩子去亲近、思考、实践家风、家规,会让孩子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积聚起砥砺前行的勇气。

每所学校都应将传统文化教育主动安排进寒假日程,自觉创新引领模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式、参与式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汲取传统文化营养,实现自我人格升华。一是“主题引领”。在寒假作业中以“读书微主题行动”、“年文化微论文撰写”、“春联微档案整理”等方式坚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引领。教师根据学生年龄和实际接受水平确定活动主题,优化指导环节,营造互动情境,让他们在诵读、表演、观赏等具体行动中不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引导他们自觉把继承传统美德和提升个人素养进行结合,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示范引领”。教师应该及早跟上寒假生活节奏,提前转变自身角色,由原来的组织者、督促者变成体验者、示范者,主动接近学生,和他们一起体验、一起感受,为他们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及时了解他们的困惑,找到消除障碍的办法,随机调整和优化实践方案。

每个社区都必须关心、支持和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用心净化好成长环境,特别是配合学校和家庭的“寒假行动”,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实践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熏陶、感染未成年人。一是唤醒“好主题”。根据春节特有的节日特征,组织开展评选“文明居民”、发放“社区连心卡”、创建“和谐寒假”等特色主题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运用知识竞赛、孝亲诗歌朗诵、亲子游戏、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促进邻里和谐、团结互助,普及文明礼仪等优秀传统文化。二是激活“好动作”。邀请学生参加社区举办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图书进社区等活动,向他们免费开放博物馆、名人故居、纪念馆等社会场馆,请民间艺人给予志愿辅导;用好宣传橱窗、板报等阵地,用好网络平台,用好文艺晚会、公益广告等形式,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居民自觉参与到相关活动中来,营造学习、传承、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区氛围;借助童谣、民谣、卡通等多种艺术形式激发学生兴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展现在学生面前。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