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把每节课都上成公开课 教师,请校准“示范”的行为指针 格言画读 要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特长应是让孩子快乐的技能  让“传统文化课堂”走红寒假

第7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7
【言外之意】

特长应是让孩子快乐的技能

□ 颜廷银

最近,笔者读到一篇文章。在文中,作者写道:女儿在德国上小学三年级,学校给家长布置了一项作业,即让家长给孩子培养一个特长,而且特别指出“请尽量选择学校开设课程之外的特长”。这令作者很为难。这是因为,孩子原来那些绘画、舞蹈、小提琴等特长都属于学校开设的音乐、美术课程的范畴。邻居给作者的建议是让孩子包饺子。于是,作者把包饺子当作孩子的特长来培养。令人惊讶的是,在包饺子的过程中,孩子竟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一个独门绝技——左右开弓:两手同时捏两个饺子,而且捏出来的饺子品相极佳。

学期末,学校的教师们上门对孩子的特长进行现场考核。面对一大群考官和摄像机镜头,孩子毫不胆怯,麻利地擀皮,飞快地填馅。不一会儿,一个个饺子就整整齐齐地出现在托盘上。这时,教师们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当然,孩子因包饺子特长而拿到了班上的三个优等之一。

孩子后来说,老师在班上播放了其他同学的特长录像,令他眼界大开。同学们的特长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比如,有个胖男生的特长就是用嘴吹室外充气游泳池;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女同学的特长是口技——她能模仿十几种小鸟的叫声,还能模仿轮船的汽笛声、飞机的着陆声等,这些声音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再后来,孩子的班级导师告诉作者,他们给特长的定义是:“让孩子快乐的就是特长”。

对照我们的“特长观”,不得不说,德国人给“孩子特长”的定义是适切的,而且这才是特长的本义。

很多人都经常说:“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张扬孩子的个性,按照孩子的天性潜质、兴趣爱好去培养孩子的特长。”但是,在现实中,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把孩子的特长限制在音、体、美等有限的艺体项目上。这些项目,从理论上来说,在其基础阶段,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掌握。因而,所谓的特长也不过是一种人人皆会的寻常技能,并无独到之处。不少家长把培养孩子特长当作升学加分的一种筹码,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是否喜欢,都强迫孩子去培养“特长”。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重庆时报》曾报道,重庆市沙坪坝区的12岁女孩小雨在小升初面试失败10次后,最终凭着在二胡上的一技之长被一所名校录取。但是,小雨说,这个“一技之长”恰恰是她最讨厌的。试想:这个孩子今后会继续拉二胡吗?一个不能给人带来快乐的特长,还会“长”下去吗?

在这里,我不得不说,在对待孩子的特长教育上,我们的确应该向德国人学习。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大千世界,三百六十行;现实生活,五彩缤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点,每个人都有自己情有独钟的技能。所谓特长教育,不应把孩子们集中到一块儿练“合唱”,而应像德国人那样,培养孩子既感兴趣又感到快乐、自己独有的“一招”。这“一招”不是在学校里学,也不是到培训班中练,而是在自己家中或一个特定的地方,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修炼。这样的特长最能挖掘孩子的潜质,最能张扬孩子的独特个性,最能使孩子从内心感到快乐。

特长不是专业,人不一定非得成为名人明星才算有特长。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就是特长,把一件人人都会做的事做到极致就是特长。只有每个孩子的特长都不一样,教育园地才会百花齐放。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