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探索 “火起来”,更要“活起来” 济南五中:探源悠悠百年校史 浸润优秀传统文化 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 高密市田庄小学:“土课程”传播农耕文化 打好中国人的“底色”

第3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3

“火起来”,更要“活起来”

——淄博市张店区倾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 本报记者 张桂玲

“以核心价值观为取向,以家乡资源为依托,以课程为主阵地,以活动为主渠道”,倡导学校营建“有传统根基”的校园文化,淄博市张店区教育系统坚持“方向一致,不拘一格”的原则,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不仅“燃遍”校园,更要“活在学生心里”。

项目切入,探寻传统文化的“家乡基因”

以项目学习为支撑,张店区实验小学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了历时两个月的“齐文化”研究活动。

从距离学校最近的冢子坡,到最偏远的中埠村,再到昌城村、浮山驿、军屯村齐景公墓等,区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在教师和家长的带领下寻访了11个承载齐文化历史故事的景点。

学生对齐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提出了一个个问题:“作为春秋之霸的齐国为什么最终灭亡了?” “齐国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确定了不同的研究方向,学生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以一年级为例,教师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最终确定了“寻根齐文化”这一主题。学生们饶有兴趣地研究“齐”字字源,开展了“齐国名言诵读”、“齐国成语快板表演”等活动,每个班设立“齐人、齐事、齐景、齐物”四个研究小组,学生自主申报,选择同一主题者自发组成研究小团队,还邀请家长参与。

“学生从小就认识和了解生于斯长于斯的地域文化,希望其中包含的价值观如务实、开放、包容、创新、法治等像盐溶于水一样融入学生血脉。”区实验小学校长宋刚说。

精设课程,让学生在传承与创新中“记住乡愁”

2017年6月10日,是首个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西六路小学的学生们迎来了淄博市五音戏剧院的客人。学生们在校园里不仅观看了精彩的五音戏优秀传统剧目《王小赶脚》等,还听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吕凤琴讲述淄博独有的剧种——五音戏的起源,近距离感受家乡戏的独特魅力。

房镇中心小学的“芯子文化节”举办得非常成功,“芯子文化T恤秀”、“芯子人物脸谱汇”、“芯子艺术百米画卷”、“芯子扇面秀”、“芯子人物我来扮”等系列活动吸引了全校600余名学生热情参与。

谈及为什么开设“芯子课程”,房镇中心小学校长于丽告诉记者,“芯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学校就确定了“芯子印象”这一校本课程,每周一节,由美术教师担任教学。同时,大胆创新开展了多学科相融合的看芯子、访艺人、说芯子、画芯子、写芯子、做芯子、演芯子等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记住乡愁,做有根的人。”张店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到深入持久和常态化,课程化实施是必由之路。”

瞄准节点,让“仪式教育”深入人心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教育局号召全区各校“过好传统节日,推动文化传承”。

清明小长假后第一天,铝城二小的学生们就争相走上讲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创意清明”。

“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去淄博革命烈士陵园扫墓,还拜访了一位抗战英雄,听他讲了一些抗战故事。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什么是‘饮水思源’。”

“我度过了一个‘诗意清明’,收集了好几首描写清明的古诗,并且都背诵了下来。”

“我度过的是‘画意清明’,这是我为《清明》这首诗配的水彩画。”

新华学校三年级语文教师王冬告诉记者,学生们最喜欢上“二十四节气课程”和“节日课程”。端午节时,他布置了一些开放性的自选作业,一名学生选择了“做香囊”,并别出心裁地将24字核心价值观绣在了香囊上。

“只有让传统文化教育回归学生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文化精神与生活实践的关系,才能使学生开启文化智慧,升华日常生活。”王冬说,他们正朝这方面努力。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