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也谈教育的“真”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才能实现乡村振兴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学校应当多植树 请谨慎使用学生的名字 漫画“入园难” 莫把班级文化“片面化” 教师应给每个孩子“三颗糖”

第7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7
【舜耕笔谈】

也谈教育的“真”

□ 本期主笔:陈培瑞

2017年岁尾,济南市市中区举办“品质教育”学术年会。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这次会议应当引经据典、一探高深,提出什么新观点,创出什么新理论。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会议从主旨演讲到专家报告,“地气”涌动,朴实无华。大家不约而同地渴望教育回归到朴素的起点,追求一个“真”字。有的专家深情地说:“我们走了很远,不要忘了为何出发。”笔者看过会议材料,深受触动,感慨良多。

当今教育,一片蓝天,亦有浮云。追风逐热、急功近利、牵强附会者,不乏其人,常有其行。有一所小学启动传统文化教育不足半年,便“硕果累累”,发通知,送请柬,请专家,邀记者,现场表演,新闻发布,火爆异常。笔者在现场质询发布新闻者:“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是什么?传统文化教育如何融入时代元素?”他竟然回答不上来。

有一所初中创办不过三年,第一届毕业生就夺了许多“第一”。于是,校方大吹大擂其如何“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创造了教育的奇迹”。有一位专家不相信,私下从该校内部人士了解到,他们在背后做了许多手脚。比如,拼命地挖别校的优秀生,同时不择手段地强迫拖后腿的后进生“自愿转学”。这样一来,该校当然“一炮打响”、“一鸣惊人”了。这位专家之所以一开始就看破了其谎言,依据的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常识。

教育贵在求真,贵在真做教育,贵在做真教育。何谓“真教育”?简言之,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回归朴素,回归爱心,回归良知。就中小学而言,以下诸点尤为重要。

其一,我们朝夕面对的是一群真实的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区域,或天资聪颖,或智力平平;或生活优越,或家境贫寒;或家庭温馨,或环境恶劣;或为“富二代”,或为留守儿童。他们从不同的环境中走来,心灵上有着不同的烙印,在班集体里的表现迥异。有的活泼开朗,有的性格内向;有的粗枝大叶,有的沉稳细心;有的记忆力强,有的理解力强;有的爱数学,有的爱语文;有的爱文艺,有的爱体育;有的善交往,有的爱独处。教师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群鲜活、迥异、真实的学生。教育之求真,首先是面对眼前的“真人”。“真人”是各不相同的“每一个”。真心对待“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是真做教育的试金石。

其二,教师应当用真情和良知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情和良知是一种情怀,一种悦纳,一种境界。犹如老农守护田园,播下一粒种子,寄托一分希望;犹如牧马人,把冻僵的羔羊抱在自己怀里,守护一个生命。教师对学生只要有一分真情和良知,就会生成一分责任、一种爱心、一种智慧、一种动能,催生教育“温度”和善举。例如,我走进济南西藏中学,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浓的藏族风情。这里的汉族“爸爸”、“妈妈”对藏族儿女全天候守护。他们教藏族学生学汉语,就像教汉族学生学英语一样艰难。他们把大爱带到学生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学生病了,教师守护在床边。学生跳藏族舞,教师跪着为他们穿靴子。节假日,许多教师把学生带到家里。他们还带着学生去泰山、曲阜游学,为学生开设“大美中华”系列课程。黑面孔、瘦身材、藏袍子、长靴子,成了教师们的最爱。

其三,我们应当按照朴素的教育规律培养学生。教育不需要貌似高深、实则无用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思想,也不需要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流程,真正需要的还是孔老夫子谆谆教诲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苦学乐学”这几条朴素原理。无论实行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还是这样“创新”、那样“超越”,都必须遵循朴素的教育规律。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让学生爱学习、爱老师、爱学校,是衡量真做教育的重要标准。

其四,我们应当从细微处入手润泽学生幼小的心灵。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工作,不是喊口号、贴标语、搞运动所能奏效的。真正奏效的是关注细节,把细节做到极致。比如,在每年的毕业典礼上,济南市某初中都有“留心愿”环节。学生在母校走过一段人生路,留恋成长岁月,憧憬美好未来,把悄悄话藏在心底,不能直接表白。班主任捕捉到了学生的这种复杂心态,开展了“许心愿”活动。每个学生悄悄许下一个心愿,藏于千纸鹤内,并且与同伴相约,在10年之后回母校“还愿”。毕业典礼上,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过红地毯,把藏着心愿的千纸鹤郑重地投入班主任双手捧着的心愿瓶。班主任小心翼翼地把心愿瓶送到学校的“心语室”,那里有专人精心保管。这个细节非常“走心”。学生们相约10年后回母校“还愿”,充满神秘感。他们把千纸鹤投进心愿瓶,充满仪式感。在做到极致的细节中,他们经历了一段心路历程,他们的认知得以深化,感情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

真情、良知、爱心、细节,教育求真之要义,朴素而简单,深邃而艰难。为了教育回到朴素的起点,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和家长要明理悟道、身体力行。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