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擦亮“名师工作室”这张名片 教学调研之我见 一节失败的“忆苦思甜”课 盯 自 习 别让课件制约了你 新时代家校沟通途径的探索及实践

第5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5
【教师随笔】

一节失败的“忆苦思甜”课

□ 辽宁省凌海市双羊镇中心小学 孟祥菊

开学初,附近的几处教学点被合并到中心校。为解决农村孩子的吃饭问题,学校临时成立了一个小型食堂。午饭时间,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到食堂就餐。为了便于管理,学校让学生们都吃盒饭。

过了一段时间,教师们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每天中午,食堂里倒掉的剩饭剩菜都有两三桶。在学生倒掉的食物中,除了米饭和馒头等主食外,还有各种时令蔬菜。

针对这一现象,我专门抽出一节自习课,召开了主题班会“节约粮食,反对浪费”。这些学生都明白我召开本次班会的意图。我刚刚列举了几种浪费现象,他们便争先恐后地自我检讨:“老师,我错了!我不该把吃剩的馒头随意丢掉。”“老师,我坚决改掉挑食的坏毛病。”“老师,我想准备一个塑料袋,把吃不了的剩饭剩菜带回家。”……

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我听了,心里感到美滋滋的。于是,我立即肯定了大家的想法,并鼓励他们付诸行动。

为进一步强化“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这一主题,我动情地给学生讲了一段“凭票供应”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经济还很落后,老百姓购物实行供给制,买任何一样东西都需“凭票”。比如,买肉要凭肉票,买粮要凭粮票,买油要凭油票,等等。一个人如果没有这些票,即便有再多的钱也买不到所需物品。那时的我还小,只有八九岁的光景,特别喜欢吃炖菜里的白肉片。妈妈每次做菜都切几片肥腻的肉片,放到锅里煮,然后让我吃。那香喷喷的味道,至今还铭刻在我的记忆里。

看见学生们听得饶有兴趣,我趁机告诉他们:“那时候,农民的日子更苦,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凭票买几斤白面。为了多包几顿饺子,我的母亲每次和面时总是往面粉里掺些玉米面或高粱面。”

我的话音一落,教室里响起一片感叹声。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老师,我知道,您家的饺子是‘粗粮细做’,一定很好吃!”“老师,您小时候可真幸福!您的妈妈好爱您呀!”“老师,您的童年生活真是有滋有味!我好羡慕。”……

我一听就知道学生们理解偏了,但是无可奈何。是啊,他们的物质生活极其丰富,每日的餐桌上都有享用不尽的大米白面和各种肉食。对于他们而言,我的故事好像一种作料,仅能起到调味的作用。

这时,下课的铃声响了。我连忙总结道:“同学们,你们是幸福的一代,不知道苦的滋味。老师希望你们不要随意糟蹋果蔬和米饭,争做爱惜粮食的好学生。同学们,记住了吗?”“记住了!”在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应答声中,班会结束了。

我知道,这节“忆苦思甜”课上得很失败,因为它完全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空间,缺少一定的时代感和时效性。我由此得出了下面这个经验:在内容的选择和形式的处理上,班会课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