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博览 教育成为社会进步的调节器 枣庄职业学院校园一角 个矮不能当教师:不合法设限早该被取消 韩国今年开始推行数字教科书与软件教学 浙江:学校垃圾分类将实现全覆盖 北京两所学校因虚假招生宣传被停止招生 关注儿童暑期生活:聚焦孩子需求 着力补上短板 人工智能进课堂,边界在哪里?

第8版:教育博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博览
08

人工智能进课堂,边界在哪里?

□ 邹倜然

今年以来,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前不久,杭州第十一中学在试点班级上线“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通过“阅读”学生的表情来分析学生上课状态,监督课堂教学;重庆二十九中启用人工智能分析评估系统——Faceminded,进行课堂实时表情分析,精确判断学生学习理解程度……在校外领域,人工智能也正在成为一些机构抢滩新一轮市场份额的卖点之一。如上海一家本土在线一对一教育培训机构宣布成为国内首个商业化大规模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公司。

“人工智能+智慧教育”正在国内刮起一阵风潮,这风潮背后又是什么?人工智能走进课堂,对教育而言是利还是弊?带着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慧眼”监控学生表情,有助于教学?

前不久,杭州第十一中学的“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上线,并将其称作“慧眼”。“慧眼”通过现场摄像头对教室内学生“刷脸”匹配,完成由于实行走班选课带来的考勤需求;同时记录学生阅读、书写、听讲、起立、举手和趴桌子6种行为,以及识别高兴、反感、难过、害怕、惊讶、愤怒和中性7种表情。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学生的专注度偏离分析,即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将异常行为实时反馈给教师。

“这套系统可以实现无感刷脸考勤,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异常行为实时反馈。”校长倪子元说,和课堂录像不同,该系统通过统计学生行为符号信息,可以将学生的课堂行为与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匹配,用课堂行为数据反过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育针对性。

校方表示,目前仅趴桌子一项为负分行为。若此类不专注行为达到一定分值,系统会向显示屏推送提醒,任课教师可根据提醒进行教学管理,而显示屏仅任课教师可见。日后还会与学校医务室等其他后台的数据打通,若学生因身体不舒服,可列入“白名单”。

除了对学生行为的分析,课堂上还有一套针对教师的语音识别系统。台上教师一边讲课,电子白板上马上就可以把教师的语音识别成字幕显示在课件上面,待课后,生成这节课的二维码链接,学生可以点击回放。

甚至,食堂也可以更“智慧”。杭州第十一中学的食堂,可以凭借刷脸技术用于点餐取餐。并通过后台分析,生成一份营养大数据。每个同学都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和智能终端上查看自己的营养数据报告。这份报告记录了每个同学一年来在学校的用餐情况,具体能定位到每一餐。

类似的新技术正在走入校内课堂。重庆二十九中不久前也在教室内启用了一套人工智能分析评估系统,校方称可以对学生的课堂表情进行实时分析,精准判断学生的学习理解程度。

“人工智能+智慧教育”,是加法还是减法?

实际上,“人工智能+智慧教育”概念由来已久。以前智慧教育的通行模式是,家长下载智慧教室APP,通过直播平台即时了解教师、学生上课情况。后来因为被质疑侵犯学生的隐私、教师的教育自主权而被叫停。

目前的智慧教育主要有两类,首先是建立在人脸识别技术基础上的操作模式,即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和数据分析,对教学行为进行辅助。

最早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课堂的是美国密涅瓦大学,一位教授在课堂中实验性地采用这种技术。不同的是,教授在使用该技术之前,便与大学生们签订了契约,明确表示通过技术采集到的数据仅用于教授的教学复盘,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隐私;且所有学生都为成年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并为行为结果负责。

而“人脸识别技术”在中国运用于课堂的时间还要向前两年。2016年9月,四川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的魏骁勇教授便在课堂上运用了自己研发的脸部识别系统,通过捕捉视频中学生们的面部表情变化,分析上课效果,魏骁勇称呼它为“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行为分析模型”。

此外,国内诸多地区和学校,近年来不断尝试“电子书包”,也是智慧教育的一大趋势。所谓电子书包,即利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的便携式终端。比如,学生上学不再需要背书包,只要拿着一只平板电脑就可以查看课本内容、接收或上传作业、查看成绩等。

新技术与教育联姻,边界在哪里?

虽然类似的尝试近年来热度不断提升,但争议也从未停止。不少人心存疑虑,此类举措是否侵犯隐私?学生能否接受?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新技术运用于课堂,一方面不能侵犯学生的隐私,另一方面不能影响学生人格成长。

即使“慧眼”不涉及学生的隐私,是否会影响学生人格成长呢?一位资深教师对记者表示了他的担忧,“慧眼”的存在,让学生时刻处于监控之下。这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自主状况,极有可能养成表演性人格,而如果这套系统进一步用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师获得的反馈也是失真的。

他讲道,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边沁设计过一种圆形监狱:环形建筑,中间有一座瞭望塔。在监狱里的囚犯认为自己时刻处于监视之下,便会自觉地自我约束。而“慧眼”对学生的影响与此有相似之处。

有专家认为,新技术与科技的融合促进了传统课堂的重构。但是人工智能这一新技术又是否掌握着重新定义中国课堂的权力呢?

“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的应用有利有弊。单从监控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来讲,则成了装点智慧课堂的门面,且违背了教育的内在要求,课堂的中心始终都是学生。”有教师这样告诉记者。

(摘自2018年7月6日《工人日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