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青岛农大上好毕业教育课 院士院长这样寄语毕业生 皂角树下,讲述有温度的思政故事 一个支教生给村小带来的“尚武”新风

第4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4

皂角树下,讲述有温度的思政故事

——山东建筑大学党建文化育人工作侧记

□ 本报通讯员 王建华 牟永念

“皂角树陪伴了我的大学生活。这里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每个活动都是我们学生喜欢的形式,每次参与都让我感觉内心被触动。”这是山东建筑大学大四学生张家铭不久前参加“皂角树下”党建文化活动的感受。“参与、体验、感动、暖心”是该校艺术学院“皂角树下”党建文化育人品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法宝”。

在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每名即将毕业的学生都会收到一个用皂角树种子做成的吊坠。“这个种子吊坠象征着学生在这里度过的4年时光,就像一粒种子封存在美好的记忆中。每名学子就像一粒种子,怀揣美好,走向远方。”学院党委副书记周莹说。

2017年初,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受“杏坛设教”的启发,选取见证学院成长和代表艺术学科源头的皂角树作为文化符号,建设“皂角树下”党建文化育人品牌,促进文化育人落地生根。

此后,由党员师生组成的“皂角树下文化创意设计团队”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挖掘品牌故事和文化寓意,开展活动。“白小七”是学生们设计的卡通吉祥物,以它为主角的微视频《白小七的故事》讲述了白小七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穿越到当下,目睹皂角树下学生成长成才的故事。胡天君教授带领学生以皂角的果实、种子、形状等作为设计元素,设计尺子、钟表、挂饰、书签等文化衍生产品,让皂角树文化可见、可感、可触,不断提升品牌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

“一个好故事胜过一打道理。” 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倪文豪认为,把党建思政教育内容与个体的情感建立连接,转化成有温度、有深度的故事,“皂角树下”重点讲述师生听得懂的思政故事。

秋日傍晚,皂角树下,广告学教研室主任由磊明在“倾听,三代人的青春记忆”主题分享会上讲述了他的青春故事。受邀而来的还有一位抗战老兵,他那金戈铁马、向死而生的经历令青年学子们感动不已。老、中、青三代用不同的方式把青春梦与中国梦紧紧联系在一起。一名学生在微信平台上留言:“战争年代,青春是一份对家国的责任;和平年代,青春是一种求知的态度。对我而言,青春是为梦想而拼搏;无数青春的梦想汇聚,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小剧场活动中,马克思化身成学生心中一个有情、有爱、有信仰的邻家大胡子大叔;学生自编自导的微电影《家书》讲述了主人公大学4年的成长故事,唤醒学生内心最质朴的情感;红色家书诵读会,传递一代人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

“以前,我总觉得我的奶奶是一个小气的人。但是通过这次家族故事访谈,我才知道,奶奶原本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结婚后,爷爷一直在部队当兵,两人一直聚少离多。她在艰苦的岁月里,省吃俭用,做小生意,把7个孩子养大,独自撑起一个家。正是因为这样的人生经历,奶奶非常节俭,才会养成捡废品补贴家用的习惯。”该校大二园林专业学生张雨婷在“记录爷爷奶奶和我的家族故事展映会”上,深情讲述了奶奶的坎坷经历。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学校宣传部部长刘运动说,“有‘咸味’的思政工作更容易打动人、感染人,让人生出内心的自信,滋养出可贵的家国情怀。”2017年12月,由该校“皂角树下”党建文化创意中心发起的“寻觅,不能忘却的家族记忆”口述历史活动,借助口述历史的形式让学生用影像、文字记录身边的家族故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该校工业设计151班学生郭亦晨拍摄的家族故事纪录片《浪潮下的陈山口》,记录了城镇化进程中的家族历史,通过家族故事口述记录,激励大学生为家族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这一短片还荣获“百家•春秋”全国大学生口述历史大赛“优秀纪录短片奖”。

“青年大学生思想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少不了水滴石穿的劲头,也要有润物无声的韧性。我们要扎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挖掘‘皂角树下’等‘第二课堂’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资源,讲好党建思政育人故事,做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青年大学生健康茁壮成长。”学校党委副书记祖爱民说。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