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山东将对省属公办本科高校实施分类考核 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全省高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推进会召开 郯城严控活动“进校园” 魅力红薯节 “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产教融合对话活动”举行 第七届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决赛落幕 与共和国共成长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

□ 记者 孙荣光

编者按: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据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省共有普通高校145所,居全国第三位;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16.21万人,居全国第二位;高等教育在校生258.91万人,居全国第一位。52.89%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让山东稳居全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第一阵营。

“高教大省”对山东来说名副其实,但“有山无峰”也是我省高等教育的切肤之痛。为此,我省“破字当头”,2016年率先启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一系列改革举措直指高教“顽疾”。今年4月,我省再次出台20条意见,继续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改革至今,我省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自本期始,本报开设“山东高教再出发”栏目,多层次呈现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潮流中,如果再抱着原有的理念与定位看待高校发展,必将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淘汰。”近日发布的《山东省本科高校分类考核实施方案(试行)》向省内高校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 “一把尺子”衡量省内大学的时代过去了, “千校一面”的格局将被彻底打破。

突出问题导向是我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鲜明特点。从2016年起,相关改革环环相扣、配套推进,使我省高校的办学活力得以充分释放,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和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极大进展。

推进科教融合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为下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省委、省政府不惜动“外科手术”,整合科研院所和高校教育科研资源,集聚资源优势,形成发展合力,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2016年11月,山东省内燃机研究所整建制并入山东交通学院。这是山东省第一家科研院所实质性并入高等院校。此举被业内人士赞为“双赢”:既有利于形成我省在车辆与动力学科建设方面的合力,推动一流学科建设,提高山东交通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又有利于集聚国内外内燃机研究相关学科高端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内燃机科研人才高地。

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在整合组建的两年后,也展现出 “1+1>2”的惊人爆发力:依托合并后拥有的117个省部级、国家级平台和6亿元科研经费,在2018年的山东省科技奖励大会上,新工大斩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在山东省属高校中拔得头筹,实现了人才、技术、项目的三大突破。

一系列精彩范例还包括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正式整建制并入青岛科技大学,成为青岛科技大学的科研机构;整合泰山医学院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组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新成立的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正在筹建的康复大学等,无一不是我省着眼于“双一流”建设、深化科教融合发展、加快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创新之策。

在动“外科手术”的同时,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在调整结构类型过程中,我省积极“补短板”,通过学位授权、动态调整等方式,做大做强研究生教育。仅2017年一年,就增列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7个。目前,全省博士学位授权点达16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达1028个。在优化高校和学科专业布局方面,我省积极引导高校对接山东省重大战略和“十强”产业需求,5年新增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新经济、新能源、康复医疗等领域的专业93个;主动调整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专业,近5年,本科高校限制招生专业183个,停止招生专业174个。

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提升高校学科竞争力

“力争到2020年,驻鲁高校(包括部属和省属)有50个左右学科(其中省属高校有20个左右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这曾经是我省在高教综合改革初期设立的一流学科建设目标。

3年过后,我省已有6所高校进入ESI中国大学综合排名前100位,21所高校的72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前1%。相比2016年底,省属高校ESI排名上榜高校数增加11所,增幅157%;上榜学科数增加28个,增幅187%,目标任务提前完成。从这些数据变化中,我们不难看出,我省高校一批基础好、优势强、特色亮的学科开始凸显出来,与国内高水平学科的差距正在缩短。

“亮眼”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立项支持。自2016年启动一流学科立项建设以来,我省已投入资金36.65亿元,对20所高校的46个学科进行了重点建设。46个学科建设依托高校聚焦人才引进与培养,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外部引进和内部挖潜工作力度,会聚了 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

在青岛大学,引进的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葛树志,被批准为山东省2017年引进顶尖人才“一事一议”项目杰出人才,获得资助经费5000万元。葛树志院士牵头成立了青岛大学未来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交互与机器人和无人系统。在其带领下,迅速凝聚了相关学科的专家,形成了高水平学术队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万光侠教授入选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研究”学术团队,形成了集团优势。

据了解,下一步,我省将启动“高峰学科”建设计划,争取在国家一流学科增列和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实现新突破。同时,面向我省经济建设主战场,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和新兴交叉学科,打造我省“学科高原”。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八大发展战略”需求

今年年初,山东师范大学完成的“细胞稳态调控活性分子的荧光成像研究”项目喜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作为一所省属高校,取得这样的成果,令很多评审专家感到震惊。”这是山东30年来首个以省属高校为第一单位荣获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标志着山东师范大学科研实力达到国家领先水平,而奖项所属的化学学科正是山东省一流学科。

在2018年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我省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斩获颇丰,共获奖7项,同比增长75%,占全省的58.3%。其中,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齐鲁工业大学4所省属高校获奖4项,均为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产出成果。在省级科技奖励中,我省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74项,同比增加12项,增长率为19.4%(省属高校共有59项成果获奖,同比增加18项,增长率为43.9%)。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占比均超过50%,并囊括最高奖。高等院校充分发挥了基础研究和重大原始创新研究的主力军作用。

近年来,我省高校主动对接国家和省重大战略的意识明显增强,各高校相继出台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贯彻落实行动方案。多所高校的优秀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员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教授团队的“无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学发泡剂”专利,被企业以5.2亿元买断了20年独占许可使用权(美国、加拿大市场除外),创造了全国单件专利许可的新纪录。烟台大学的专利成果“用甲乙酮系列混合溶剂分离丁烷与丁烯的方法”荣获中国专利金奖。该专利技术已应用于37家石化企业,建设工业装置44套,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专利技术许可费达4000万元,碳四处理能力达每年约860万吨,促进相关企业年新增产值约50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卓著。高等院校逐渐成为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智力引擎。

今天,山东高教正迸发出全新活力。在以改革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特征的新时代,面对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发展和弯道超车的重大历史机遇,山东高教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除机制障碍,敢破制度藩篱,开启了冲击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新征程,向着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奋进。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