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 为高校干部“精准培训”点赞 “国庆日走过天安门,我感到无上光荣” 山东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泰山学者”指导本科生出成果

第5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5

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

——第六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现场观察

□ 记者 孙军 通讯员 王大勇 戴心怡

总决赛现场展示 孙军/摄

救援机器人、纳米发电机、采油树电动驱动器、智能机柜、电子真空泵等292件新式能源装备设计作品,都是在校研究生结合本专业自行设计的,可谓百花齐放。日前,第六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行。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国内外121所高校的292件作品参加总决赛,评出特等奖2件、一等奖27件、二等奖60件、三等奖203件。

总决赛作品展示现场的能源装备新颖设计作品琳琅满目,参观者纷纷赞叹:“这次大赛为研究生的专业学习插上了科技创新的翅膀!”记者感受到,中国研究生石油装备创新设计大赛聚焦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聚焦能源装备的技术创新,打造“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平台,真正贯彻了“竞赛培养人才、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办赛理念。

竞赛培养人才

第六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自今年4月启动至今,吸引了国内外151所高校、1075支团队、4393名选手报名参加。其中,“双一流”建设高校27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54所,国外高校2所。参赛高校数量、参赛高校层次、参赛作品质量创历史新高,大赛的开放性、包容性、引领性也更胜一筹。

“自2014年开始举办,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得到了全国500多家研究生培养单位和40余万名在校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已形成院系、学校、省级学位管理部门等踊跃参赛,基层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大力支持的大好局面。”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院校合作处处长范体宇对大赛给予了肯定。

从初赛到决赛,在历时3个半月的评审中,大赛汇集了来自97所高校、5所研究院所和10个优质企业的674名各行业专家学者的建议,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曹耀峰为专家委员会主任,为大赛创新人才和创新作品提供指导。

“通过举办此类科技创新大赛,我

校能够搭建创新平台,促进学术交流,展示创新成果,促进更多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张玲玲说。

大赛总决赛期间还举办了院士论坛、能源装备企业文化交流会、能源装备企业招聘会,为高校、企业、行业搭建三方交流平台,实现高校人才与特色行业紧密对接,帮助人才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人才引领创新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许天乐、高秉懿、李秉坤的参赛作品“基于图像融合的太阳能电池板巡检清洁装置”获得了总决赛特等奖。据许天乐介绍,团队作品是一个光伏阵列巡检清洁装置,创造性地提出了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融合处理的故障识别技术,基于主动维护的思想,设计了机地一体化结构,实现了多类别复杂状况下的精准识别,打破了传统巡检装置无法进行斜面起降移动、无法同时进行故障预测与及时排除的局限。

“实现海洋强国战略,保障我国油气资源安全,深水采油装备的有效支撑是关键。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创新打破该技术领域由外国垄断的现状。”同样获得大赛特等奖的作品“水下全电采油树电动驱动器”的领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信超对团队作品充满信心。

东北石油大学研究生宋健介绍自己的作品“基于压电效应的井下压电蓄能装置”是个“小小发电机”,研发的灵感来源于压电材料不断应用出现的各种振动能量回收装置。专家评审团成员、安徽理工大学教授王成军在答辩现场对参加总决赛的作品和参赛研究生给予高度评价:“大赛作品涵盖海洋能源开发、绿色高效油气、风能、太阳能等多种类能源装备的创新设计。在现场,我看到了一群对科研充满热情与创造力的新时代青年学子。有他们引领创新,我对我国新能源装备领域的未来充满信心。”

创新驱动发展

在新型思想和创新思维不断碰撞的大赛现场,涌现出众多凝聚青年创新思维、具有明确社会导向的出色成果。有的研究生聚焦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有的研发出样机模型并亮相国际展览,有的研究成果正在投入批量生产。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产品的催化剂,是在校大学生参与并引领行业创新的有效途径。”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质量标准部主任宋志龙表示。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团队着眼于解决农村冬天供暖的社会现实问题,设计了作品“用于太阳能跨季节储能的移动床反应器”。“当修改无数次的图纸最终变为现实装备时,我真的相信了科研创新是可以实实在在解决社会需求、推动行业发展的强大力量。”该校研究生团队队长魏思雨高兴地说。

本届大赛较以往拥有“新能源”的身份与角色,也随之涌现出一批绿色生态、清洁环保的新型能源理念作品。例如:“碧水青舟——新能源船舶动力系统一体化设计方案”“芯冷先锋——一种可实现针对式散热的数据中心智能机柜”“太阳能、风能互补发电储能及照明系统设计”“废弃秸秆转化碳气肥技术”,等等。无论是对传统能源的革新优化,还是对新能源的融合利用,都是新时代大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助力社会生产绿色生态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对于企业如何在新旧动能转换、新能源融合的大背景下实现科技转型和高速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刘永红提出了“树立关键核心技术”的观点。同时,他建议,政府要强化对关键核心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优化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机制,树立“关键核心技术是企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保障”的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科技创新评价与监督体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绿色生态发展的步伐。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