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应往深里走
在一切都讲求速度的当下,很多人读书时也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一篇文章简单地浏览一遍,了解一下内容,摘抄几个好词语、好句子了事;一篇大部头论著,囫囵吞枣地翻翻;如果是小说,了解一下故事情节,记住几个主要人物,在与别人交流时卖弄一下,以示博览群书;如果是散文,知道“形”是什么,“神”是什么,仅此而已。这样读书就像用竹篮打水,虽然不能用“一场空”下结论,但也确实没得到什么。这种浅尝辄止的读书方法,所得非常有限。要想有大收获、大感悟,读书还应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往深里走,需要用耐心涵养。好书都是有深度的,读得越是深入,获得的营养就越多。但,有深度的书大多是难啃的书。有的是词语晦涩,有的是理论高深,有的是思维跳跃性大,有的逻辑迂回曲折,等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读书困难。有的人一遇到一丁点儿的困难就打退堂鼓,刚买的书没翻几页就束之高阁了。于是,再买新书,看不了几页,就又放在书架上了。如此反复,新书成老书,老书变旧书,用不了几年,有的书就被当作垃圾扔掉了。如此读书,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浪费了大量金钱。其实,读书急不得,就像吃热豆腐一样,需要等一等、再等一等。字词不会,可以翻翻字典;句子不理解,可以反复读几遍;再不行,就请教一下他人。如果实在不愿意麻烦别人,不妨把不理解的地方放一放,继续往下读。说不定,读上一段时间,前后文章关联一下就通畅了。但,如果你放弃,之前所有的投入就毫无意义。
往深里走,需要反复读、隔三岔五地读。年龄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心境不同,对书的理解也会不同。因此,读书不能读一遍就完了,而是要读“百遍”“千遍”,这样才能理解书的真义。也只有悟出真义了,才能对思想、心灵有所触动,从而有所变化,有所提升,使人生观、价值观日趋向善、向美、向真、向远,才能拥有一个豁达的人生,正确面对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保持思想上的定力,从而“乱云飞渡仍从容”“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
往深里走,需要联系实际读。书是对人世生活的反映。因此,读书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把自己融进去,把生活融进去,把人物拉出来,把故事拉出来,换位思考。如此才能读懂书中的真义,才能与书产生共鸣,让自己成为书的一部分,书也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如此读书,才能把书读“活”。
往深里走,需要有毅力,久久才能为功。读书的功效不在当下,而在长远。因此,带有功利性的读书方式要不得。读一本书不见功效,读两本书不见功效,读一年不见提高,读两年可能也不见提高。对此,不要着急,继续积累。该背的背,该记的记,该下的功夫一点儿都不能少。久而久之,才能水滴石穿,见证读书的力量。
往深里走,还要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读和写本身就是一个循环。光读不写,很难体会到书的妙处,唯有在读的同时写出来,才能体会别人的书好在哪里——是词句好、篇章好、取材好、内容好,还是思想境界高?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反复印证,反复比对,才能有所提高,良性滚动发展。
往“实”里走,则要求读书必须实实在在,不能弄虚作假。父母推荐的书、师长推荐的书、专家推荐的书,如果确实是好书,就一定要真读、读真,切不可浮光掠影、浮皮潦草。
往“心”里走,则要求读书必须用心,付出真情、付出实意、付出热情,把书当作一世的恋人才行,不离不弃,朝朝暮暮。
总之,书是朋友,是良师,是益友,是恋人。读之,必须深入进去,与之心心相印,才算真读书,而不是把读书当作沽名钓誉的装饰。你真心待它,它必真心回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