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专版 脚踩大地摘星辰 百年名校的“国际范儿” 医德精诚 百年传承 立德树人 兴商润民

第4版:专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专版
04

脚踩大地摘星辰

——山东农业大学百年科研路中的家国情怀

□ 特约通讯员 翟荣惠

山东农业大学田纪春教授(右三)受到种子企业经营者和农民“围堵”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作出“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作为山东省农业发展的重要科技引擎,山东农业大学一代代人薪火相传、接力奋斗,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关键问题,强化科技研发和创新,加大成果转化和推广,把最出彩的论文写在了坚实的大地上,化成天空中的亮丽星辰。

“学以实为贵”打下坚实根基

山东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前身是创办于1906年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当时,首任监督(校长)王景禧提出了“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的办学理念。在他编纂的课程表里,理论课与实践课并设,并在农林试验场内开展农、林、蚕等品种改良试验。这是对“改良现有之农业”思想的重要实践,也是学校百年农业科学研究的起步。

1954年,经过全国院系调整新成立的山东农学院,成立了科研工作委员会,参加科研工作的教师人数逐年递增。1957~1958年,学院选派1600多名师生分两批去泰安、烟台等地的7个县进行劳动锻炼,与农民同吃同住,总结生产经验,传播科技知识。当时,下乡师生提出了“无保留地把文化技术交给农民”的口号。在阳谷县石门宋农业社参加劳动的畜牧系教师开办了养猪饲养员训练班,培养出100多名饲养员、防疫技术员,使石门宋农业社的养猪业成为全国农业社先进典型。

曾任山东农学院院长的著名农业教育家陈瑞泰教授,提出了“一只脚在校内、一只脚在校外”的农业高校办学思路,要求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农场建设,大力倡导师生走与工农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深入农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院逐步形成了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

科技创新让老百姓过上有品质的生活

改革开放让科技工作者跑步进入了研究的春天。198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山东农业大学的科研创新,也让农业科技成果具有更强大的影响力。

1978年,余松烈、庞金宣分别主持完成的 “小麦丰产理论及栽培技术研

究”“刺槐花药培养”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开启了学校摘取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的先声。1992年,余松烈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技术累计在山东、河南等地推广应用3亿多亩,增产小麦130多亿公斤,解决了让老百姓放心吃馒头的问题。

在育种领域,生理育种专家张忠义、梁作勤等选育的面包小麦品种PH82-2-2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个品种小麦做的小麦粉,擀的面条细长,煮不断;包的水饺皮薄,煮不烂;做的面包松软,有嚼头。一时间,订单纷至沓来。与此同时,学校束怀瑞教授发明的“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在蒙阴县推广,使缺水贫瘠的沂蒙山成为我国重要果品生产基地。这项技术在全国17个省市推广470万亩,创经济效益7.6亿元。他的“山东省百万亩苹果幼树优质丰产开发研究”课题,使山东18个县新增经济效益56亿元。

1997年,山东农业大学的“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利用”项目,获当年唯一的国家发明一等奖。此前此后,该奖项连续6年空缺。近70年来,山东农业大学先后获得近30项国家科技奖励,学校产出的科技成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产生了巨大效益。

学术突破让农大人走向世界

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迎来了多维度的世界性冲击。山东农大人在世界舞台上不断发出中国声音。

学校张民教授研制出了中国控释肥及其相关技术,使控释肥价格降到了国外产品的三分之一左右。2004年,金正大集团与学校签订包膜控释肥核心专利技术转让协议,这也让曾经的小企业大步走向世界舞台。2016年4月,张民作为首席专家起草的《控释肥料》国际标准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在国际控释肥料领域有了话语权。

崔治中教授研发的禽白血病净化技术成为我国第一个不用疫苗、仅通过种源净化和生物安全实现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成功示范,在全国多个黄羽肉鸡和蛋鸡原种鸡场有效推广,创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目前,崔治中入选世界禽病学会名人堂。

这样的例子,在山东农业大学比比皆是。多年来,山东农大一直把“学术至上”作为办学理念,建立完善重大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机制,不急功近利,不看单一指标,让科研人员耐住性子做学问。这背后也体现出一代代农大人对科研的坚守与执着。

“我们提倡‘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出高水平的成果;立地,就是科研成果要接地气,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山东农大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体现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每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上。”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说。

山东农业大学田纪春教授(右三)受到种子企业经营者和农民“围堵”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