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专版 脚踩大地摘星辰 百年名校的“国际范儿” 医德精诚 百年传承 立德树人 兴商润民

第4版:专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专版
04

百年名校的“国际范儿”

—— 青岛第九中学百年发展纪实

□ 记者 孙军 通讯员 陶文 王少飞 王文文

青岛第九中学老校区礼贤楼

她的前身为“礼贤中学”,是青岛的百年名校,历史底蕴深厚;她还加挂“青岛外国语学校”和“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青岛外国语学校”两块牌子,是青岛最具“国际范儿”的学校,外语特色鲜明。作为全国百所百年名校之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的青岛第九中学新校区正在西海岸新区续写百年篇章。

“中国心灵”创建礼贤书院

青岛第九中学的前身是由德国传教士卫礼贤创办的礼贤书院。卫礼贤原名理查德•威廉,来中国后取名卫希圣,字礼贤。他热爱中国文化,晚年出版了《中国心灵》一书。书中写道:“我像每一个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许久的人一样,学会了爱这个国家,爱她的人民。”季羡林先生认为他是“东学西渐”中的重要桥梁,是“中国在西方的精神使者”。

1900年,卫礼贤在胶州街自己的寓所创办礼贤书院。1901年,学校在大鲍岛东山建立正式校舍。这是中国最早的现代中学之一。卫礼贤创办礼贤书院后,亲自担任监督(校长),以“有教无类,一视同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办学方针,聘请了一批通晓现代数学、几何、物理、化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师,从德国运来理化实验器材、动植物标本、图表,以满足现代教学需求。

后来,礼贤书院因招生规模扩大搬到上海路,老校就一直矗立在红瓦绿树之间,成为青岛的一座文化地标。

光阴荏苒,如今,学校已119岁。从老校的白果树、洋槐、礼贤楼、丁香楼,到新校的金桂、木兰、钟楼,无不记录着礼贤人筚路蓝缕、继往开来的风采与故事。

名师大咖镌刻教育华章

在礼贤书院时期,学校名师云集。1900~1914年,先后有前清进士2人、举人5人、贡生2人在礼贤书院任国学教师。朱宝琛、刘永锡、罗绳引、邵宝亮、张子清都是书院教师。国学大师劳乃宣曾出任礼贤书院校长;同济大学毕业的建筑学家刘铨法主持学校30年,但从未领过工资,为书院发展付出了毕生心血。这些名师大家,用他们的学识和智慧影响了一代代礼贤学子的人格与学养,为学生架起了通向知识世界的桥梁。

进入教育改革新时期,学校坚持“梯次培养、引领示范”的原则,实施“三梯队三层次”教师培养方案,着力打造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学严谨、开拓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目前,学校拥有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70人;国家、省、市级优秀教师16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13人。此外,学校还有日语、韩语、德语、法语、阿拉伯语教师6人,每年聘请外籍教师15人左右。

青岛九中有一大批研究型、学者型教师。如:语文教研组长陶文博古通今,历史典故信手拈来,熟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特级教师王宗强、官福荣引领学生探究理化奥秘、提升科研能力。教师爱岗敬业,诲人不倦,将对学生的爱倾注在教学中,成就了一批批栋梁之材。

满园桃李铸造国之栋梁

悠久的办学历史也让学校桃李满天下。学校培养了两院资深院士、“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中国科学院院士曲钦岳、解思深、朱兆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秉聪、高从堦、谢立信、戚颖敏等科技栋梁和各界精英。在青岛教育界,青岛九中有特殊的地位和贡献,有“学在九中,院士摇篮”之美誉。

进入新时期,学校在“全面发展、文理兼通、外语见长”的办学特色下,构建起“必修达标课程+”的课程体系,为每名学生的成长成才创设了有利空间。学校特别重视外语学科建设,学生不仅要必修英语,而且要在德语、法语、日语、韩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课程中至少选修一门。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教授来学校演讲。其间,学生直接用英语同他对话。面对学生熟练又专业的英文提问,他赞叹有加。学校众多优秀学子被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录取。因教育高质量、办学高效益,享誉社会各界。

新时代,九中人将秉承百年来优良办学传统,志存高远,见贤思齐,兼融中西教育,科学与人文共举,以最优质的服务、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搭建全面发展的平台,为“礼贤书院”这座青岛文化地标增添更加耀眼的光华。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