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乳山市推进中小学“全科阅读”工程 心海导航 潍坊市奎文区胜利东小学筑牢心理健康“防护墙” 图片新闻 知礼明德 依仁弘道 做好青少年学生的引路人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乳山市推进中小学“全科阅读”工程

□ 通讯员 宫水平 王洪旗

当前,高考全面改革的大幕已经开启。今后,高考的所有科目都将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阅读能力成为一切学科的最重要基础。在此形势下,乳山市教研中心认真贯彻“全科阅读”理念,努力寻找各学科有效阅读的可行性路径,以学科渗透构建“大阅读”格局,以拓展延伸完善“大阅读”体系,稳步推进中小学“全科阅读”工程,着力夯实学生最优发展根基。

全方位解读“全科阅读”内涵

为全面厘清全科阅读内涵,乳山市教研中心研究并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实施中小学生全科阅读工程的实施意见》,明确“全科阅读是立足于课程改革的融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打破学科界限、打通课内外联系,所有学科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多形式、多内容的课内外阅读活动”。

素材不单指教材文本、文学作品,而是包括所有的文字材料、数字符号、图像、图表、图画、音符等。本质指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综合归纳,认知知识,弄懂意义。目的是学生在各学科教师的指导下理解阅读素材,获得知识信息,并逐步打破学科之间的樊篱,跨越学校内外阻隔的高墙,在各门课程中、在社会化进程中、在生活实践中学会阅读,从而大幅提升自主阅读力和学习力,提升核心素养。

多层面展开“全科阅读”探究

为有效推进全科阅读落地校园,乳山市教研中心采取“指挥部”靶向发力与“主战场”合力突破两条路线,引领各校领导与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落实全科阅读。

由乳山市教研中心牵头,该市中小学教研员组成了全科阅读指导小组。小组充分发挥核心引领作用,明确主攻方向,统筹指导全科阅读工作。依托教研员论坛活动,教研员以“依托课程,植根课堂——全科阅读推进策略的思考”等论题,向全市教师系统地讲解“什么是全科阅读”“为什么要开展全科阅读”“如何构建全科阅读体系”“怎样在课程实施中学习阅读策略”“怎样进行全科阅读评价”等,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全科阅读的内涵、要义和方法,有效地引领全科阅读的探索与实施。遵循“阅读内容主题式与阅读方式多元化相结合”的原则,教研员组织工作坊成员编写独具学科特点的阅读内容,形成各学科课内、课外两类阅读资源。课内阅读资源包括学科的课内本体性知识和拓展性知识。课外阅读资源包括学科以外有益的前沿文章、美文时文、学科发展史,以及本学科与跨学科的整本书和本学科、多学科、多层次的全科读物。

各学校根据中心要求,立足校情,探索全科阅读的可行路径并全面落实。结合学科特点,各校教师着重运用积累型阅读、研究型阅读、评价型阅读、仿创型阅读、鉴赏型阅读的“五型多元”阅读方式进行全科阅读指导,并逐步在指导中养成学生日积月累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提取、整合、归纳信息以及分类梳理、理解记忆能力,专题探究能力,理解分析、综合提炼以及评价现象的能力,模仿延展创新能力,品读、想象和鉴赏能力。各学科组以“自备、共备、初上、打磨、展示、反思”的流程,分别打磨课内阅读指导示范课。各校集众人智慧,打造全科阅读的特色课堂,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构建课外阅读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等基本课型。学校层面,重视书香校园建设,从校园文化、图书、场地等为师生提供优质的阅读条件;教师层面,围绕对全科阅读教学的资源开发、阅读指导、课堂落实、阅读内容检测等定期举办全科阅读经验交流会,交流指导经验,分享研究成果;学生层面,开展丰富多彩的全科阅读活动,如经典名著演讲、微视频制作、书香班级评比等竞赛活动,或建立“阅读节”“阅读周”“阅读日”等常态活动,丰富“全科阅读”的形式,强化其阅读能力。

高标准推进“全科阅读”进程

为引领全科阅读全面、高标、高效落实,教研中心在“全科阅读”开展一段时间后,分学段召开了以“树立全科阅读意识,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为主题的全科阅读教学研讨会,推介优秀做法与独到经验。

研讨会上,14位中小学教师将“全科阅读”在课堂上落地,用鲜活的课例充分展示他们对各学科阅读教学的思考,诠释了阅读教学的内涵,推动“全科阅读”教学研究的持续开展。14位教师参与名师论坛,结合各学科的阅读教学实际,分享自己对全科阅读的思考与做法,增进了教师对“全科阅读”的深入理解。9位分管教学业务的校领导分别介绍了经验,落实“全科阅读”高标准、严要求,深思考、勇实践,积累并分享了优秀的实战经验,为深化“全科阅读”树标立杆,引发各校领导对阅读指向的教与学方式变革的深度思考。

“谋近以致远,养根而俟实。”乳山市正紧抓学生阅读的红利期,系好“全科阅读”第一粒纽扣,高标准推进中小学“全科阅读”工程,努力为莘莘学子擦亮最美的人生底色。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