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以“耕读课堂”培育“接地气”的阳光少年 威海市福泰小学让甲骨文化“活”起来 诸城市枳沟镇初级中学着力擦亮党建品牌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以“耕读课堂”培育“接地气”的阳光少年

——寿光市营里镇西黑前小学“四个一”劳动教育侧记

□ 通讯员 董清林  隋艳玲

编者按:劳动教育怎么教?怎么做?如何评?已经成为学校必须研究的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19年11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充分显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切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制度性安排。

在寿光市,就有一所将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并将其全方位融入育人体系的学校——营里镇西黑前小学。这所学校的劳动教育虽然践行时间不长,但凭着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超前谋划、敢闯敢试,凭着学校教师的满腔热忱、执着追求,仅在几年的时间里,便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蜕变,成为助力学生全面成长的“加油站”。

收获萝卜

“和城镇相比,乡村农业资源丰富,农村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寿光城区通往营里镇西黑前小学的路上,记者与营里镇教育学区主任韩德杰聊起劳动教育。他侃侃而谈,“在进行了深入思考、反复论证后,我们决心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把西黑前小学作为试点,通过扎实的劳动教育增智、树德、强体、育美,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驱车35公里,穿过几条整洁的乡村柏油路,营里镇西黑前小学便出现在眼前。车停在校门口,映入眼帘的是两个隔路相对的大门和牌匾。左侧是“营里镇西黑前小学”的大门和标牌,右侧是颇具乡土气息的“西黑前小学农学院”的门额。透过栅栏望去,“农学院”里的玉米刚刚成熟,各种生机勃勃的果蔬在微风中摇曳。这让记者不由得对这所小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校长赵洪江介绍说,这是一所相对偏远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有在校生120余名、教师18名。“偏远”“小规模”并不是“薄弱”的代名词,记者看到的是一所整洁而精致的校园:教室里投影仪、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先进教学设施齐全,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生言谈举止文明礼貌,处处彰显出寿光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风貌。问及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赵洪江打开了话匣子:“在镇教育学区的统筹调度下,我校确立了以建设一个基地、开设一门课程、塑造一种文化、构建一套体系为架构的‘四个一’劳动教育模式,以实实在在的劳动教育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

建设一个基地:给学生一个享受劳动的地方

“想开展一流的劳动教育,就要创设最优质的劳动教育情境,让每名学生都参加真正的劳动。”韩德杰介绍,“在西黑前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门口的10亩土地由学校无偿使用,为打造学生生产劳动美好场景提供了基础保障,让干部、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梦想落地生根。”

说起农学基地的建设过程,赵洪江的眼里满是自豪,也充满了对学校全体教师的感激:“农学院本来是一块荒地,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打造,完全是老师们自己动手完成的。为让农学院早日投入使用,老师们牺牲了假期时间,平整土地、搬运用料、建造廊亭,连平时文弱的女教师也成了‘木工’‘钳工’。可以说,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凝聚着全体老师的汗水。仅用了3个月时间,10亩劳动实践基地便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

进入农学院大门,一排排苹果树、杏树、核桃树、山楂树、李子树生长其中,学生可以在此学习实践果树的种植与管理。穿过一片葫芦长廊,中间区域是用小竹篱笆分隔开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形状不同、大小各异的地块,每个地块种植着20多种蔬菜,这些蔬菜长势旺盛。再往前走,是一架架爬蔓蔬菜和学校精心打造的“渤海湾样”荷花池,以及供学生休憩和阅读的茅亭。最后一个区域是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区,当时正值黄澄澄的玉米丰收。“种植地块的区域设计,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各类作物的种植、管理、收获由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实践完成。学生在学习农学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劳动的辛苦。”学校教师杨庆春说,“劳动基地为师生开展劳动教育创设了场景,成为融知识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乐园。”

“在劳动基地建设中,我们偶然发现了一对制作豆腐的石磨。考虑到当地有多年制作豆腐的传统,我们萌生了建设一间传统豆腐制作作坊的想法。”学校教师王华军说,“学生们回家一说,家长们积极响应,自发搜集捐献制作豆腐的老物件。我们在学校东南角成功复原了一座老工艺齐全的豆腐坊,并通过征集师生建议将其命名为‘留住乡村记忆——西黑豆腐坊’。”在村里传统老艺人的指导下,学生们多次成功制作出了传统的西黑卤水豆腐。

“农学院的打造,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劳动教育基地,更增强了师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学校副校长孙荣艳说,“在学生们亲手耕种的过程中,劳动实践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萌芽并成长着。”

2020年10月,玉米成熟时,农学院还迎来了几批“远方的客人”。寿光市城区的实验中学小学部、世纪教育集团东城小学等多所学校的师生,与西黑前小学师生结成对子。他们开展了“城乡联谊话丰收”活动,结伴体验劳动收获带来的喜悦。“在这里,我看到了城区学校看不到的景象,劳动让我认识了很多好朋友。我期待下次还能来到这里,与西黑前小学的同学们一起享受劳动的乐趣。”寿光市实验中学小学部学生刁玉宸说。

“城乡联谊的设想由来已久,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经常组织城乡结对帮扶,但多是城区优质资源共享,帮扶农村学校。而对于劳动教育来说,农村学校有更优质的资源。我们把这份资源与城区学校共享,既可以加深城乡学生的交流,又能让城区学生体验到田园劳动的快乐。”韩德杰的一席话体现了他作为一方教育“当家人”的责任与情怀。

开设一门课程:播下热爱劳动的种子

有了基地,如何开展教学成为学校干部、教师首先思考的问题。为此,营里学区特地到郓城县拜访齐鲁名校长杨其山,并邀其亲临学校指导。三天两夜的交流让学校劳动教育的思路大开。

“西黑前小学做劳动教育具有先

天的地理优势,再加上学区和学校领导的热情极高,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劳动教育一定会在这所学校生根发芽、落到实处。”杨其山说。

在杨其山的指导下,学校着力打造了“1+2+n”劳动教育课程,“1”就是每周从综合实践课中拿出一节,作为劳动教育课,充分利用课堂时间。“2”就是每周每班两次延时服务课程为劳动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n”就是开发n个劳动精品课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体会收获、感受成长。

目前,学校的黄豆课程、花生课程、小麦课程已经打造完成。每个课程都是学生全程动手参与,既有日常生活劳动,也有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学生既能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也能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以黄豆课程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精选种子,选择颗粒饱满、光泽鲜亮的种子进行种植;接着,教会学生精细整地,施足基肥;种植过程中指导学生适时灌溉,一个月左右灌溉一次;9月份前后,师生一起收割黄豆;最后将收获的黄豆制作成豆腐,请豆腐传承人到校给学生上豆腐制作课……“黄豆课程开设过程中,选种、播种、田间管理、收获、豆腐制作和榨油、豆制品的展示品尝是一个全链条过程。学生不仅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提升了劳动能力,还收获了农作物种植方面的知识,一举多得。”赵洪江说。

同时,学校葫芦课程、油葵课程和中草药课程等正在开发中,丰富的劳动精品课程成为学生接受全方位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学校还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开展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进行禁止秸秆焚烧的公益宣传;走进工厂观摩体验、走进集市进行蔬菜义卖,打造了营里镇一道亮丽的学生劳动风景线。

塑造一种文化: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是正确的劳动观。对小学生来说,劳动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需要让劳动教育真实地发生在每名学生身上。

2020年8月,寿光市组织的全市教师交流轮岗给西黑前小学“送”来了全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阅读教学践行者高赛梅。在她的引领下,学校的乡村学生阅读提升计划正式启动,并作为促进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将劳动教育融入全科阅读体系中。“我们学校从塑造强有力的耕读文化入手,让劳动教育课程超越‘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低标准,全方位融入各科教学和校园文化打造过程中,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高赛梅说。

在这一理念的带动下,学校最大限度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切实做到“三个融合”:一是坚持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打造相融合。在校园内和教学楼内打造了劳动文化长廊,学生版《二十四节气农时农谚》、振奋人心的劳动名言警句、朗朗上口的劳动诗歌、扣人心弦的劳模故事和学生参与劳动的场景都得以展示。二是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开发了《劳动与语文》《劳动与数学》《劳动与英语》《劳动与艺术》《劳动与品德》《劳动与科学》系列读本,将劳动知识和其他学科无缝融合。三是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生活相融合,充分发挥各行业劳模和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举办各类劳动成果展示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劳动之乐,体会生活之美。

2020年11月,西黑村劳动先进个人张友鹏到校为学生们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他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召和引领学生,讲述什么是劳模精神、怎样践行劳模精神,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劳模精神就在自己身边,学生们的劳动意识、劳动热情被激发出来。“美好生活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我要牢记张友鹏伯伯的话,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在劳动中养成良好习惯。”六年级学生王熙婷说。

构建一套体系:塑造健全的人生品格

为发挥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学校把劳动评价分为日常评价和综合评价:日常评价主要是学生自我评价、家长监督评价、学生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服务对象评价等方式。评价侧重于劳动实践过程和劳动习惯的养成;综合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劳动活动进行评价,分节会式评比和项目式评比两种,前者如劳动歌舞比赛、劳动诗歌背诵比赛、劳动成果展示比赛等,后者如“我说我的劳动故事”“我为爷爷奶奶炒个菜”“为80岁老人做生日蛋糕”等,侧重于德育和劳动价值观、劳动品格的养成。

“各班发动学生共同制定了评价

细则,每个班级都设置了‘耕读超市’,里面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学习用品。每个月进行一次评价,针对学生的劳动表现打分,并发放相应的‘耕读币’和‘耕读存折’。学生们可以用挣得的‘耕读币’去班级‘耕读超市’里兑换自己喜欢的物品。”赵洪江说,“此项评价调动了学生参与劳动、争先创优的热情,班级管理水平也大大提升,并辐射带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良性发展。”

同时,学校还结合小学生的行为特点,致力于以劳动改变学生思想,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学校根据低、中、高不同学段分别列出家务劳动清单,指导家长配合做好监督评价,对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场景打卡上传,学校定期展示评价。这样做既督促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又全面唤醒了学生的劳动意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韩德杰说,“我们倾力打造西黑前小学劳动教育品牌,不仅让这里的学生受益,更能辐射到全镇和结对的城区学校,让劳动教育惠及更多学生。”在近半年时间里,就有8所学校的600余名师生到西黑前小学体验劳动、享受收获。2020年9月22日,中国教育电视台《全国教育新闻联播》节目以《打造校园“农学院”,实现劳动教育进课堂》为题,对西黑前小学的劳动教育进行了报道推介。

“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成为西黑前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遵循。这所年轻教师占比40%以上的农村学校,志存高远,将借力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培育“励报国之志,做时代先锋”的阳光少年,为培养新时代的建设者砥砺奋进。

(本版摄影 田丽杰)

学做豆腐

体验播种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