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从换位思考中体味幸福 教育的供给当在“微”上发力 儿子厌学,父亲辞职带他环游中国 事业和职业辩证谈 瞧,“拔高”的威力就这么大 用乡土文化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第5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5
【教学方法】

用乡土文化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 袁伟

滕州历史悠久,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使用乡土文化,经过精心筛选设计,把和语文学习活动相关的内容巧妙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乡土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导入学生学习。滕州国防科技城是我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离我校仅有几里路,是学生们经常周末结伴参观的主要场馆之一。学习《蝙蝠和雷达》一课时,笔者首先将拍摄的国防科技城图片展示给学生们,让他们谈自己参观时的感受。很多学生头脑中一直萦绕着两个问题:飞机是如何安全飞行的?导弹是如何准确命中目标的?大家带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浓厚兴趣,投入文本的阅读中。

用乡土文化激起情感体验,启发学生思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主要的,但是其人文性也要适时、适当地体现,特别是在语文学习中恰如其分地融入学生所熟知的乡土文化,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有利于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进行深度思考,引发思维的碰撞,对知识进行较为准确的概括,从而加速知识的内化过程。滕州市古有平民圣人墨子、工匠祖师鲁班、善施仁政的滕文公、焚券市义的冯谖、勇于自荐的毛遂,近有鲁南英烈王麓水、铁道游击队英雄洪振海;有源远流长的善文化,有巧夺天工的汉画像;有“艺苑奇葩”柳琴戏,有“天然氧吧”红荷湿地。总之,这里有尚善重义的千古民风,有繁荣昌盛的文化艺术。这些熟知的历史、身边的故事,积淀在滕州学生的血液中。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些历史知识,并和文本学习以及育人目标相互结合,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阅读理解语文文本,从中获得知识的提升和心灵的成长,关键环节在于能够通过相近的体验激起学习者和作者情感的共鸣,这样才能够加深学习者对文本的理解,准确归纳概括自己的心得。“焚券市义”的故事就发生在今滕州境内的古薛国,冯谖焚券使孟尝君失利而得义的内容,使学生们头脑中形成了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思路。因此,在教学《牛和鹅》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温习这个故事,然后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水到渠成。笔者根据滕州地处古善国、民风淳朴、人与人和谐相处这一实际,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金奎叔及时出手,帮助“我”赶走鹅,呵护、启发“我”的内容,引导学生从回顾自己身边的凡人善举开始,逐步认识到乡邻之间那浓浓的善意和温暖的乡风。

用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指导学生实践。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等语文素养,其与乡土文化精华的完美融合,能够引导学生接纳、继承和创新乡土文化甚至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激情。笔者以课标的培养目标为基础,在和语文课本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同向的原则下,从乡土文化中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组织主题鲜明的综合实践活动,避免学生自主活动的随意性,拉近学生与乡土文化的距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乡土文化。在组织开展“推荐一个好地方”这一语文综合活动时,笔者根据学生实际,为他们提供了两个备选地点:一塔六馆、鲁南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同时,确定了演讲宣传、文字介绍、图片展示、视频推介的方式。这样的设计安排,能引导学生从身边出发,深入研究家乡文化,探究家乡特色。在开展“讲历史故事”活动时,着重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历史,讲述家乡的故事。在传统节日,则安排学生完成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寻年风,找习俗,收集谚语、歇后语、俗语等。

(作者单位:滕州市大坞镇岗子小学)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