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健康生活 恭祝全体教师春节快乐、幸福安康! 过年三重奏 民俗艺术之精华——杨家埠木版年画 大秧歌,海阳春节的一道亮丽风景 贴好萝卜钱儿,晚上过大年

第7版:健康生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健康生活
07

过年三重奏

□ 王领第

一重净室

在我的家乡济南,一年一度,迈入腊八的门槛,好像家家户户都接到了“命令”:可以了,可以了,可以了。于是不约而同地忙碌起来。我去王荭家玩,王荭的父母在扫屋;我去沈梅家玩,沈梅的父母在扫屋;我去卢韦家玩,她的父母也在扫屋。我的父母呢?他们在笤帚上绑上两三米长的竹竿当柄,正在堂屋里打扫卫生。只见他们轻轻拂去墙角的蜘蛛网,把墙上的浮尘轻轻扫去,把橱子后头、条几底下、大床靠墙的那边,无论哪个犄角旮旯,都仔仔细细地清扫一遍。过年了嘛,要里里外外都干净,心里才亮堂。扫完,再把家具和物品一件件抬回、还原。然后把东厢房的物品一一搬出;扫完,一件件抬回、还原。从日出到日落,要忙一整天。乐此不疲,热火朝天!

这是净室,也叫扫屋。

很多年后,我想起童年扫屋的场景,不由得感叹:“我们的前辈对节日的仪式感、虔诚感,对过日子的热爱程度真是非同一般。”前辈的前辈想必也是如此。这些传统年复一年,世代相传。

二重春联

在我的家乡,无春联不成年。春联之于春节,如同婚纱之于新娘。它能带来福祉,洋溢喜气,让春节的两靥染上红晕,让每个门户深冬时节开满红梅。我的童年跟春联相连,春联跟春节相连,我、春联、春节织成一个同心结。

在齐鲁大地,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文化人,都有自己的书法先生。父亲便是其中之一。我是父亲的春联书童。区别于普通孩子,我不但是贴春联的小能手,还是每副春联诞生的见证人。

腊月某天的晚饭后,我倒好墨,用温水把毛笔泡软。父亲操刀,将一张红纸如数分割成长方形长条,绝不会有一星半点的废料。我嫌两只手不够用,便寻来一只秤砣权当镇纸。父亲沉思着,习惯地问:“小丫,写什么?”

我和父亲开玩笑,说,写“大养其猪”“土肥如山”。父亲应和道:“就按小丫说的写。”一下笔,却是“春光满院”“福到人间”。不论是横批,还是竖条,还是门心,每写两个字我就左移或前拉一下。这样,父亲可以在最恰当的位置上舒服地泼墨。父亲最拿手的对联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边写边说“好词”,写出来的墨宝自带神气,无比磅礴。

父亲写字很快,只要我不出差错,一副对联一气呵成。不多工夫,横横竖竖,挨挨挤挤,满地都是。放不下了,就往床上放——床上可睡着人呢。于是,母亲盖的荷花被上也躺着一副“春来江水绿如蓝”。睡梦中的母亲稍一翻身,床上便发出极低微刺刺啦啦的响声。

清晨,父亲早早起床,把每家每户的春联分好、折好,写上“南屋”“北门”“猪栏”等字样,用纳鞋底的麻绳轻轻一扎,对揉着眼睛的我说:“给七婶、卫哥、桥奶奶家送去。”送下之后,我并不立刻回家,婶婶、奶奶会留我吃早饭。吃完早饭,我多半会跟在他们身后,看他们用小铁舀子和上面粉做糨糊,用炊帚刷糨糊,然后把对联贴上去。瞧瞧,从一张大红纸,变成一副对联贴在门框上,每个细节我都看到啦,谁能这么有福气!

年初一拜年,我和小伙伴能跑大半个村庄,除了贪恋长辈给的花生、糖果,更重要的是每到一户人家,就用小手指点着,一字一句读人家的对联。我们以都能念出来为荣,然后自豪地大笑,再跑去另一家……叽叽喳喳,吵吵闹闹,像一群麻雀起起落落。

40年了,这些场景一去不复返。如今,我们从超市里、淘宝上、各种卖场都会买到电脑设计打印的更漂亮的春联。它们纸张好、图案好、字体好,不用求人写,省工夫。

可是,这些花花绿绿、印着广告的春联,不会呼吸,没有生命;不亲切,不温热;跟我很“隔”,我总觉得有什么东西不够妥帖。

三重照庭

9月里收谷子的时候,母亲会把长势茂盛的谷秆留出一捆,晒透,收好,放在院子的南棚里,提醒家人:这捆别动!是,它有大用处。

在我的家乡,有一堆熊熊之火一年一燃。它有备而来,燃烧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有特定的意义。燃烧物就是备好的谷秆。

时间是除夕之夜的黄昏,不能太早,也不可太晚,天刚擦黑正好。地点是自家大门外,有时候是自己胡同口,有时是自家的街头——到底是哪里,由自家的传统而定。那个等候已久的谷秆被抱来,立在中央。家里人都到齐了,热热闹闹点火了。秆草茂盛的叶片修长易燃,一点就着。这时候,夜幕降临了,大火把烧了起来。此刻,你左右看看吧,邻居们的谷秆也已经摆正放好,正由家里的大儿子点燃。火光映红大人、孩子微笑的脸庞,谷秆噼噼啪啪作响,烟雾的气息飘散开来。这真有年的滋味、年的样子啊!你抬眼望向远处,长街上一堆火连着一堆火,映得整条街亮如白昼,欢声笑语不断。有孩子趁机把拆零了的鞭炮扔进火里,“噼啪噼啪”的声音炸裂开来,有时还能炸起草木灰的碎屑。你再想想吧:整个村子都是如此,邻村也是如此,邻村的邻村也是如此,整个齐鲁大地都是如此;今年如此,去年如此,年年如此。普天同庆,辞旧迎新。这种习俗,被称作“照庭”。

谷秆快烧完了,主人会拿着烧柴棒把灰烬拨向两边,最后形成一条弧线,把自家大门包围起来——这正是照庭,传说中的作用是祭祀、祛邪。而在我看来,它的作用更是祈愿,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也是清零,把一切不愉快的过往统统烧掉,重新开始,迎接新的一年。

传统年节的三重奏,表达了古朴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重视、对祖先的缅怀、对来年的憧憬。这一切都寄托在声响、光亮、红色和勤勉的清扫里。华夏农耕文明留下的节日习俗,深深地嵌在我们的生命里。时代的列车轰然前行,愿这些温暖而醇厚的部分永远相随,至少要活生生地留在记忆中。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