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与责任点亮学困生的心灯
学生中总有一部分“弱势”群体——学习上的困难生,习惯上称为“学困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不让一名学生掉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也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客观要求。
晓之以理,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学困生遭遇学习困境的原因很多,可能是智力水平、学习心理的差异,也可能是努力程度、学习习惯的差异。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提高素质,使他们走向成功,是每位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责任。
对学困生,教师首先要尊重其人格,蹲下身子同他们交流,帮助他们找到成为学困生的根源、表现形式及具体的解决措施,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要耐心抓、反复抓、时时抓,切忌“恨铁不成钢”而操之过急。相信只要晓之以理,对症下药,持之以恒,他们总会有取得进步的那一天。
动之以情,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往往得不到家长、教师的关爱,自暴自弃的心理比较严重,班主任要采取多种方式,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班主任要时刻关注他们,多给予爱心、耐心和信心,让他们感受到为人师者真心实意的帮助。各位任课教师根据学困生的“瘸腿”现象,建立一个档案,分析他们在哪一方面欠缺,然后和他们一起制订进步计划,采取进步措施,和其他学生共同前进。每位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他们尽量做到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惩罚;多一些引导,少一些挖苦、讽刺;多一些相互交流,少一些埋怨、斥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让他们的自尊心得以安放,从而逐渐恢复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宽容赏识,引领学困生走向成功。学困生转化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4个阶段,在转化过程中,学困生出现多次反复,是正常现象。教师要有耐心,不能浮躁;要学会宽容,换个角度思考,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或许会改变他们的一生。
赏识源于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要让学困生以新形象展现在同学面前,班主任必须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强项,在班级中对他们的每一个优点、每一个进步进行公开表扬并要求同学们关心、支持,给他们改正的机会。还必须反复找其谈心,开导、鼓励他们,使他们的转化保持持久性,进而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身优势,迸发自身潜能。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安排座位时坚持好中差搭配的原则,要求学优生帮助学困生;课堂提问时,我激励学困生踊跃发言,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教学中;班级活动中,我不忘留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对父母离异的学生,我经常与他们交谈,消除他们的思想困惑,化解他们的心理障碍;对屡教不改的学生,我则寓爱于严,严中有爱,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
转化教育学困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满腔热情,因势利导,“反复抓,抓反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唯如此,学困生才会摆脱现状,树立起自尊,在自尊中寻找起点,在进步中找回自我,在快乐中找回信心,高扬理想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