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是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我从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入手,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理解和尊重学生。作为教师,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贵在启发,重在引导,妙在开窍,使学生树立信心,相信自己是一个有价值、有作为的人。只有学生感到被尊重、被关怀时,他们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愉快地学习。
表扬和鼓励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多种条件,使每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成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鼓励、点拨、引导。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适时适宜的言谈举止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统一
教学中只重视传统知识,而忽视学生的情感、兴趣、个性、特点等非智力因素,会使学生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在数学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主要是靠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设条件,通过数学知识本身和生活实际,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愿学。如,教学《分数化小数》这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任意写出几个分数,并通过计算知道它们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课中,学生报出课前已经算好了的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让我猜这些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我脱口说出。这一做法使学生由疑生思,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营造了“我要学”的浓厚氛围。
创造条件,让每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教师要创造条件,让每名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全过程中。如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复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推导三角形的面积是将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以组为单位,看哪个组想的办法多。全班10多个小组开始了紧张的操作。我在巡视时看到,学困生也能在学优生的帮助下正确操作。最后,小组选出代表,把探索的各项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构建和谐的课堂结构
教学过程是许多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的整体,是师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自我控制的学习认知活动。因此,建立起在教师主导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课堂教学新形式,对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将目标展示、自觉质疑、小组讨论、激情引趣、尝试联系、启发讲解、强化训练、反馈调节等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总之,和谐的课堂结构是教与学的有机整体。它使教师、教材、学生和谐统一起来。通过教师创造性地教使学生创造性地学,真正达到大纲所提出的“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