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三孩政策的教育准备与衔接 关于“听名曲”课程的实施与探索 图片新闻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是如何落地的 信息技术课程中美育的体现及渗透 运用话题与教材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第6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6

关于“听名曲”课程的实施与探索

□ 枣庄市实验学校 李秀莲

学校实现育人目标、承载时代使命、传承学校文化的主要途径和载体就是课程。基于以上思考,枣庄市实验学校在“善知教育”思想的引领之下,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延伸、转化、软化、深化,通过对课程进行适度调整,开设了“五名课程”,即“读名著”“诵名篇”“看名剧”“听名曲”“赏名画”。其中,“听名曲”是“五名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听名曲”课程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以基础音乐教育的全面而有效的实施为前提所研发开设的课程,是“善知共生”教育理念的体现。“听名曲”课程的研发是以让学生感受音乐名曲的魅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为目标,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启迪其智慧,在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提升其创造力,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增进其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在“听名曲”课程的研发、开设和实施上,我们以九年一贯制教学体制为纵向框架,将音乐内容的选择进行纵向填充。课程建设委员会在全面把握国家课程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音乐知识储备情况进行建构,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以音乐教材中各年级每一单元的主题为指导,将选择出的相关主题的名曲安排在课时中。经过反复斟酌,最终甄选出与国家课程紧密联系的144首名曲作为“听名曲”课程的内容。其中,每个年级每学年16首名曲。所选名曲,无论是声乐作品还是器乐作品,都在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方面达到了完美统一,有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教育意义,能够带给赏析者艺术造诣的升华,能够使“善知共生”教育理念生根、发芽,让学生形成较高的音乐文化修养及完美的人格。

优秀音乐作品是人类的艺术财富、人文精髓,听名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接受道德观、价值观的过程,其影响极为深远。例如,在引导学生聆听时,教师不进行名曲内容、背景的介绍,不干扰学生的聆听过程,而是请学生在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善知共生”教育理念下,教师将音乐感受与美术色彩巧妙融合,使学生的艺术感悟与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同时,教师也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通过研讨使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蕴含的故事、作曲家的生平简介等;学生通过了解再欣赏名曲,就能对作品所蕴含的价值有更深的理解。

为方便师生领悟名曲的真谛,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音乐形象,领会作品中的人文情怀,学校艺术楼各层长廊的两面墙分别设置了中西音乐史的发展脉络,在每个时期的下方都设计了二维码,师生扫码即可听音乐、看视频。将名曲放到音乐历史发展脉络中,让学生去欣赏,学生就能体会到乐曲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及其文化内涵。

针对“听名曲”的特点,遵循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手段多样、评价方式灵活的原则进行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表现评价,通过教师日常的课堂观察和记录、学生一段时间后的学习表现等来获得;学校课程建设委员会评价,学校专门组成校本课程建设委员会,定期研究、评估本校的校本课程质量,商讨改进的方略,提出改进的对策;专家评价,学校定期邀请课程专家、相关学科专家对校本课程的体系、结构、内容和实施进行分析与评价。

“听名曲”已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名曲的鉴赏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促使学生成为有思想、懂情趣、有思维的人。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