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乡村教育“守梦人” 新教师应自主融入校园 图片新闻 落实“双减”政策 教师更应担当 和学生一同写作 一名青年教师的感与悟

第6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6

和学生一同写作

□ 鲍卫东

“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在阅读,在生活。”作为一名从教30多年的语文教师,这句话一直是我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准则。多年来,我和学生一起读书、写作,师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处处留心皆文章。一次,我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来回的路上遇到两位性格截然不同的司机。回去后,我如实记录了事件的全过程,把稿件发往本地报社。没想到,稿件得到了编辑的大力褒奖,在“社会新闻”版头条刊发。在我的影响下,我的学生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哪名同学助人了,哪棵小树“受伤”了,哪里飞来小鸟了……他们会如实记录下来,写成一篇篇稚嫩、可爱又真实的文章。

很多时候,文章不需要刻意的修饰和雕琢,只要是感情的真实流露就是好文章。就像莫怀威的《散步》一样,平常自然却饱含浓浓的亲情。我写的几篇体现亲情的文章,就是真实情感的流露。如在《和娘做伴》这篇文章中,我写道:“幼时躺在娘怀中的感觉早已忘记,今天儿子钻进自己怀中的美好却在重演。我的孩子还小,时时缠绕膝头;娘的孩子已大,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养育孩子的艰辛我已懂得,儿大离家的痛苦娘却独自品尝。”写这几句话的时候,我是含着泪的,因为父亲刚去世不久,我很为孤独的母亲担忧。这篇文章先在当地日报发表,打动了很多读者的心。后来,这篇文章被推荐到《山东教育》,在“教师文苑”栏目发表。我班学生鲍昱写了一篇反映农村发展变化的文章,真实自然,在市教体局组织的“新年征文”中获得二等奖,后又在《中学生报》发表。

大量阅读不仅能开阔视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而且能触动我们的灵感,为写作注入新的源泉。一次,我从网络和报刊上读到几篇对教师责难的文章,就萌发了让人们了解教师真实工作的想法,写了一篇《并非主题》的文章,但是读来有对教育不满之嫌。我灵机一动,把文章改为列时间表的形式,把一天的工作情况记录下来,题目改为“一日工作大事记”,文字活泼,语言风趣,集俏皮幽默于一身。然后,我把稿件投给《中国教师报》,在“杏坛春晓”栏目刊发,编辑美其名曰“非常纪实”。

我是语文教师,有得天独厚的写作条件。一次阅读、一篇美文、一次鉴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更使我如鱼得水。如学习托物言志、借景抒怀的散文,我和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品评着写作技巧。之后,我们一起动笔,学写作文。有的学生写小草,有的学生写竹子,有的学生写蜡梅,有的学生写大树……我也写了一篇关于柳树的文章《惜柳》。那时,我校刚刚铲除8棵没有挪栽成功的大柳树,很是可惜。于是,我托物抒情,表达了对人们主观臆断的不满,并巧妙地引用了部分古诗文及《白杨礼赞》《紫藤萝瀑布》中的语句,给学生示范,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像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高到丈许,两丈”等。事后,我和学生在班内共同评析。为证明这种方法的可取性,我把《惜柳》投给本地日报文学副刊版,很快就被发表了。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比教师的空洞说教更有效。

拿起手中的笔,和学生一起动手写作,是语文教师涵养学生、成就自我的通幽曲径。就让我们和学生一起耕耘、播种、收获吧!那是语文教师水平的体现、价值的认定,更是引领学生通往文学殿堂的阶梯。

(作者单位: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一甲小学)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