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又到九月柿熟时 那个给学生系鞋带的校长走了 中国十大名楼之大观楼 那个软软的大鹅蛋 也说诗歌“三象” 初秋的雨 万松浦书院:张炜的另一部杰作

第7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7

那个软软的大鹅蛋

□ 杨宝祥

近几年,妻子每次回娘家,总会带回一些鹅蛋。鹅蛋有咸的,煮熟后可直接吃;也有新鲜的,可以炒着吃。可是,不管怎么吃,我总是找不到儿时享用那个“软”鹅蛋的感觉了。

那时,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实行。晚春的一天,刮着风,天气比较凉。哥哥上学去了,母亲在家照看体弱的我,父亲一个人去责任田种棉花。天气干旱,棉花需要水种,就是先用镢头刨出一个个小坑,小坑里浇上水,等水渗没,再放上已提前发好芽的棉籽,埋好。因为干旱,河里并没有水,需要从村里吃水的井里取水。因抢种棉花,吃水井被村民取干是常有的事情。吃水就得早早起来去挑。

那天,也就是半晌,父亲突然回家了。说是井里的水已供不上,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不过,父亲手推车上盛水的坛子口却搁着一个白白的大鹅蛋。父亲对我们说,鹅蛋是在水井旁的泥窝里捡来的,是个软蛋,稍不留神就会弄破。

父亲坐在椅子上与母亲拉着家常,母亲则用舀饭的勺子头,把软鹅蛋盛在里面,在堂屋的一角点燃了柴火。很快,整个屋子里芳香四溢。那个软鹅蛋,我吃得特别开心,感觉那是最美的佳肴。现在想来,那时父母一定用饱含爱意的眼光注视着我吃完那个软鹅蛋的吧;父亲的心里,一定非常自豪吧,他把宽厚的父爱揉到了不起眼的小事里面。当时,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弹指一挥间,40多个年头一晃而过。从家里拥有第一把炒瓢起,已记不清用坏了多少把,却再也没有吃出当年母亲用勺子头烹制“佳肴”的味道。家里的土草房,几经翻盖,早已窗明几净;我也有了体面的工作,办公室冬暖夏凉,并在城里安了家,温暖舒适,家庭美满,可再也体会不到儿时的无忧无虑。

我无意中把当年吃软鹅蛋的事情讲给正在读大学的女儿听。女儿听后,为我解开了心结:“当年虽然物质匮乏,生活艰苦,可是容易获得满足,所以人们的幸福指数高啊。”是啊,当年无意间发现一粒遗弃的蒜粒在土里发了芽,我就会兴奋地找些小砖头,把蒜苗围起来,并且及时地为它浇水……

如今,父母已进入古稀之年,但是依然每日劳作在田间地头,种植瓜果蔬菜,饲养生灵,满足日常之需。正值壮年的我,有何理由迷失自己?

珍惜当下,关爱他人,不忘初心,快乐前行!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