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又到九月柿熟时 那个给学生系鞋带的校长走了 中国十大名楼之大观楼 那个软软的大鹅蛋 也说诗歌“三象” 初秋的雨 万松浦书院:张炜的另一部杰作

第7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7

也说诗歌“三象”

□ 廉德忠

诗有“三象”,即物象、意象和灵象,这是诗歌创作中3个互为关联的审美范畴和表述方式。

“象”是一个诗学专用词语,是诗人眼中、手中、心中所感所知的世间万物。作为诗歌创作的“三象”,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依存、互为渗透的诗歌概念。所谓“物象”,即客观事物,它像人的存在一样而存在,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6个并列词组中的“藤、树、鸦和桥、水、人家”就是6个并列的物象。它们都有各自的形状、色彩甚至气味。把它们入诗,是一种诗歌创作的技法。其营造的诗意性氛围,在多个维度和指向上激起了我们的感知和想象。“意象”是指物象与诗人内心撞击所焕发出的艺术形象。简言之,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体情感的客观物象的再造。在诗歌创作实践中,意象可以是个体存在,专门表述某一特指情绪或意蕴。“白发三千丈”就是一个典型意象,读者获得的是诗人心中既长且浓的痛苦和愁恨。意象也可以是多个物象组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共同的意指。“老树、枯藤、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6个物象组合在一起,共同营造了“凄凉”的整体意象。诗歌创作中的“灵象”,是指诗人超越了现实,像古人借由上天所显示的日月星辰景象占卜吉凶一样,对感知世界的一种灵性注解。北魏时期张渊在《观象赋》中说:“陟秀峰以遐眺,望灵象于九霄。”他从一个侧面对“灵象”这一美学范畴进行了释述。著名新山水诗人孔孚先生曾经说过:“在诗人,自然要靠灵觉去经营;于读者,亦必得启动灵觉去见,去听,去嗅,去品,去触;说不定来个‘灵会’。”他的《飞雪中远眺华不注》:它是孤独的/ 在铅色的苍穹之下/几十亿年/仍是一个骨朵/雪落着/看!它在使劲儿开。这是一首使生理器官全部升入“灵”的层次,超越了物象和意象,实现了“灵象”表达的著名诗篇。

“三象”互为关联,都离不开“象”这个凭载。“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礼记•乐记》)诗歌创作中的“物象”描摹浸透着诗人对自然、生活、社会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是艺术想象结晶和情感的载体。“意象”是诗人化意义为形象的再度创造,追求一份唯美的蕴藉。而诗人的“灵象”,则是一种“抟虚”之境界,是诗人与自然、社会灵魂对视的灵性表达。它们之间虽有不同,各有侧重,但却相依相存,共同丰富着当今诗人的诗意表述。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