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校长视线 “三艺”构建劳动教育大课堂 讲理也应讲“礼” 在“配好”“用好”上下功夫 发现“书信教育”的力量

第5版:校长视线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校长视线
05

“三艺”构建劳动教育大课堂

□ 于江涛 潍坊市坊子区理想小学校长

落实劳动育人目标,将劳动教育课程化,通过科学系统的设计,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让劳动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对接,拓展劳动教育大课堂,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思考、在劳动中感悟、在劳动中汲取成长的营养。这是学校劳动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看!这是我亲手制作的麦芽糖,还有我发明的小零食哦。快来尝一尝!”前不久,我校四年级(9)班的教室里,一名学生正在快乐地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这是学校劳动教育课程“‘麦小小’变形记”的内容之一。从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到亲历实践、成果展示,每个环节,学生们都亲身参与其中,动脑探究思考、独立操作完成。

自建校以来,学校坚持“五育并举”,秉承“让每名学生成人成才”的办学理念,以“双成教育”为育人途径,坚持“把学生放在最中央”的立场,充分依托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构建起了包含校艺、家艺和农艺的“三艺”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框架。并从实施策略、多元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主题化设计、项目式实施、全方位推进,创设了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育人的网格化体验场,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校的劳动教育不断推向深入。

校艺课程基于问题搞探究

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解决问题中获得体验

实践体验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三艺”课程体系中的校艺课程,更加侧重于身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让学生在动脑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中获得富有价值的劳动体验。

学校立足校园生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验证研究成果——展示解决劳动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

作为一所新建学校,打造智慧型校园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能否让学生自己动手,将人工智能运用到校园管理中来?带着这个问题,创客社团的学生们开始行动。他们选择从学校大门开始,设计智能化学校出入管理系统。经过小组分析讨论,他们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并动手设计了“理想小学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在教师的指导和安保人员的帮助下,他们在大门口设计安装了温度感应器、灯柱、超声波感应器和舵机。当入校人员的体温超过37.3℃时,警灯就会自动报警。另外,在教学楼内,他们还利用声音传感器和光线传感器实现了LED灯声控和温控。当温度高于32℃时,制冷设备就会自动启动。该项作品获得山东省教育厅和科技厅共同组织的“科创青春,未来我行”科普展品创意大赛一等奖。

除支持、鼓励学生们动手“改造”校园,学校还根据自身实际在校园内设立了一系列公益岗位。学校定期发布招募令,学生通过竞职演说的形式竞聘上岗,以此为学生们创造职业体验的机会。另外,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利用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到社区进行义务演出、卫生清理等公益活动,从小树立服务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家艺课程巧设计

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悟

“第一次吃到孩子做的早餐,我很欣慰。刚开始,我看着她在厨房里忙活时还有点不放心。不过,看到孩子把做好的面条端出来时,我感觉她一下子长大了。真的为她感到骄傲!感谢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让孩子学会了感恩,更加健康地成长。”四年级(1)班学生张雅雯的家长说。

家艺课程是我们学校“三艺”课程的重要内容。家艺,顾名思义,就是居家生活的才艺。这一课程每两周一个主题,如“做爱心早餐”“卫生清洁”“整理收纳”“创意面食”“自制健康饮品”“家居美化”等。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教师课堂指导与学生家庭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

比如做早餐,教师先在学校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厨具、燃气灶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会他们做早餐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回家后任选一种早餐学习制作。一份煎鸡蛋,一碗清汤面,锻炼和提升的不只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对家人满满的爱。

对家艺课程的实施,学校实行底线承诺制度,通过“每日家务清单”提出具体的要求和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承担家庭生活的责任,感悟“家”的意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讲卫生、爱劳动的好习惯。

农艺课程实行项目推进

让学生走进实践和体验的课堂

“在种植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的过程中,我和小伙伴们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收获了很多惊喜,也经历了不止一次的失败……每一次体验都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感悟。”六年级(1)班学生郑琳彤说。

学校因地制宜,争取资源,在校园内为学生开发了“理想少年农科院”劳动实践园。教师带领他们了解农时、农事和农具,探究农作物的种植方法。选种、育苗、管理、收获,学生在教师与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下,热情参与劳动,认真观察植物生长过程,收获劳动的感悟。每个班成立责任小组,轮流浇水、除草、松土、施肥,管理班级的责任田。从农作物的播种到日常的打理,再到农作物的收获、加工、分享,学生们体验和感悟着田间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学校倡导各班级建立“班级花园”,鼓励学生利用有限的班级空间进行无土栽培。基于此,学校开发了“‘麦小小’变形记”项目化学习课程。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小麦种子,了解小麦发芽的条件,进行无土栽培,记录小麦和麦芽的生长过程,然后利用相关的科学知识探索麦芽糖的制作,再将麦芽糖加工成多种食品,然后在美术课堂上给自己的产品设计上商标,完成麦芽糖产品的包装。学生还利用“希望小屋”开展活动的时机进行校园义卖,把义卖的钱捐给需要帮助的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感受劳动创造的价值、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幸福感。除“‘麦小小’变形记”,学校还开发了“艾小艾”“小清凉”“田七,田七”“花语花茶”等一系列中草药探究学习项目。

另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在家创建自己的“一米菜园”,在居家生活中体验农艺劳动的快乐。

评价促“三艺”课程落地

实施多元评价,注重过程评价

学校不断完善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制度,实现劳动可记录、可追溯、可评价,形成了“关注过程、追求多元”的评价模式,使评价更具操作性、指导性。

学校采用“牛量卡”积分方式,与“红领巾争章”活动相结合,规定学生每完成一项活动就可以获得“牛量卡”的一项积分,通过积分换取“红领巾争章”活动中的“乐劳章”;“乐劳章”积累到一定数量后,期末就可以被评为“劳动小明星”。同时,学校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搭建展示舞台。例如:在“我是美食家”线上展示活动中,集中展示学生的拿手菜、爱心早餐、水果沙拉、夏日饮品、自制零食等作品,既拉近了师生、家校的距离,又使得学生的劳动成果能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分享。

为做好劳动教育保障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骨干教师以及各学部主任为成员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小组和课程研发团队,负责进行师资培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同时,设立了专门的创客教室、“小鲁班”教室、“理想少年农学院”、美食工作坊、生命实验室等,聘请校外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团队,选拔社区居民和家长中有经验的人组成志愿辅助团队,共同担任劳动教育课程的指导工作。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劳动教育课程制度,如校内每周必须安排一节劳动教育课,学生在家每天参与家务劳动半个小时,等等。另外,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通过现场查看、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展示交流等形式,对教师的工作成效进行考核,并载入教师的业务档案。

“三艺”课程的实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使他们逐渐从劳动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促进了他们的成长。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其中,刚刚参加工作仅两年的教师徐福霞撰写的课程资源活动论文获得山东省综合实践劳动资源征文比赛三等奖。

“三艺”课程结合学校“双成”教育的价值追求,从观察、实践到思考,从学校、家庭到社会,把学生的“体验场”变成“实践群”,让他们在劳动这个实践大课堂上体验另一种学习,收获另一种感悟,汲取成长的营养。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