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潍坊模式” 促进校外实践教育高质量发展 做智慧家长 让花朵快乐绽放

第6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6
【改革前沿】

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潍坊模式” 促进校外实践教育高质量发展

□ 季文海 王东波 郝月元

编者按:从1999年高密实践基地投入运营,到2002年一年内建成5处实践基地,再到2010年昌乐实践基地正式成立,潍坊市以10处综合实践基地为主体的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教育版图日趋完善。这比财政部、教育部印发《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管理办法》(财综〔2011〕45号)推动区域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在全国遍地开花早了近10年。在20多年的实践进程中,潍坊市的综合实践基地先后为全国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现场会、全国初中教育改革经验现场会、全国地市教育局长研修班、全国校外实践教育调研现场会等20多个国家级会议提供现场。潍坊经验值得推广。

多年来,潍坊市县两级教育部门不断创新综合实践活动发展模式,积极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地位,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该市提出打造“522”工程,建设9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每处基地占地不少于50亩,建筑面积不少于两万平方米,设备配备投入不少于200万元。2017年,再次提出打造“631”工程,新、扩建基地规模总占地面积不少于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不少于3万平方米,户外拓展专用活动场地不低于1万平方米。目前,全市10处综合实践基地每年可接纳20余万名中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学生魂牵梦萦之处。除潍坊市本地学生外,实践基地先后接待外地来研学的学生两万余名。其中,北京(玉泉小学、育英学校等)2700余名、济南(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等)1.4万余名、西藏(先后5批)460余名、青岛1600余名、临沂700余名、淄博700余名、日照100余名、香港50余名、台湾26名、新疆10名、波兰13名、韩国64名。

一、区域整体推进,促进均衡化

潍坊市中小学生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以下简称“潍坊实践基地”,其他县域基地同)服务潍坊市奎文、潍城、坊子、寒亭、高新、峡山、滨海7区,占地30多万平方米,研发实践活动课程200多门,师资学历水平本科以上占比100%,每年能接待6万人。各县域实践基地占地4万—6万平方米,师资学历水平本科以上占比均在90%以上,每年能接待1万人。有4个县域实践基地研发实践活动课程50门以上,6个县域实践基地研发实践活动课程40门以上。各实践基地围绕立德树人,立足“五育并举”,开设了人工智能、劳动教育、思政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实施了红色教育、国防科工、地域文化等主题的研学活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对课程、教师、后勤保障的满意度调查均在98%以上。从生均享有的教育资源和实施效果来看,县域基本实现了综合实践教育的均衡协同发展。

潍坊市教育局2012年6月成立了潍坊综合实践基地联盟,在课程研发、师资培训、教学改进、教育科研等领域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通过跟岗代培、跨地送课、轮岗交流等多种形式保障各实践基地均衡化发展。该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推进的探索与实践”获得2018年度山东省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

二、立足地域特色,突出个性化

各实践基地扎根家乡大地办教育,研发课程时高度重视地域特色,从学生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活动主题,既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盈着鲜活的生命力,又保障了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家校社共育的高效实施。

以劳动教育为例,“世界风筝之都”“中国木版年画之乡”的潍坊实践基地开设了风筝扎制、木版年画等非遗课程,“中国蔬菜之乡”的寿光实践基地、“中国花木之乡”的青州实践基地、“中国樱桃之乡”的安丘实践基地等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农业教育,“中国蓝宝石之乡”的昌乐实践基地研发了宝石观赏、宝石加工课程,“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高密实践基地推动“民艺四宝”(扑灰年画、剪纸、泥塑和茂腔)进课堂,“中华恐龙之乡”的诸城实践基地、“中国观赏石之乡”的临朐实践基地、“中国丝绸之乡”的昌邑实践基地等开展了极具地域特色的研学活动。

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潍坊实践基地构建了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创意劳动、主题劳动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把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基地生活全过程;临朐、寿光、安丘、昌邑等实践基地稳步推进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教育融合,真正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青州实践基地围绕内务整理和农业种植,实施劳动课程打卡活动,推动劳动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诸城实践基地围绕室内劳动技能和室外农耕劳作开发课程,建设了高标准、多功能的“劳动体验园”,让学生在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全过程体验劳动教育;高密实践基地所有劳动课教师都经过了严格的专业技能培训,获评“全国优秀劳动技术教育基地”。

三、深挖实践内涵,推进系统化

在20多年的实践中,各实践基地不断推动综合实践从“活动”到“课程”再到“体系”的转化与提升,逐步构建起各具特色的“领域——模块——项目”课程体系范式和“必修+选修+自修”课程实施模式,持续推进课程的精品化、体系化建设。在实践课程中融入红色教育、劳动教育、人工智能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命教育等基因,厚植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增强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和实践技能,切实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育人实效,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潍坊实践基地坚持学生立场,突出课程的综合、实践和生活三大特征,围绕生存体验、健康生活、学科实践、文化传承、科技创造、技术应用、社会服务七大领域以及各类主题活动,构建了立足时代坐标和学生成长需求、不断生长的“7+N”课程体系。安丘实践基地以创新实践为出发点,“手、脑、知、身、心、家、国”七大模块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形成了旨在培养中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七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高密实践基地深挖课程育人内涵,围绕“修身、治国、平天下”三大维度,构建了颇具家国情怀的“大课程”体系。

在基于大课程观面向学校全局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各实践基地进一步开展针对各领域、各模块的体系化研究。以人工智能课程为例,潍坊实践基地通过新技术、新媒体促进课程信息化,让综合实践课程充满数字化色彩,打造智能化时代的课程新样态,构建涵盖创意编程类、时控操作类、模拟延伸类、技术应用类、研究开发类五大模块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诸城实践基地从核心素养出发,以STEM理念为指导,研发、开展了观察、设计、实验、应用、创造等一系列科学实践探究活动,构建了包含九大中心的项目体验式“5W”人工智能课程体系。

四、加强校社合作,实现协同化

1处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营地、1处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0处综合实践基地、18处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82处市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26处“行走齐鲁”研学实践基地、300家社会实践基地以及众多关心教育的企事业单位共同构成了潍坊的校外实践教育版图。

在与社会资源开展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各实践基地采取的合作形式主要有3种。

一是合作共建。各实践基地的地震馆、消防馆、气象馆(站)、科普馆、天文馆、禁毒馆、人防馆、民俗馆、交通馆、法治馆、艾滋病防治教育馆多为合作共建,解决了实践基地在资金、技术、器材等方面的难题,同时也利用实践基地内青少年的流动性发挥了这些场馆的最大社会效益。潍坊、寿光、临朐、昌乐、昌邑等实践基地联合行政机构、研学基地、科研院所、社会实践基地、参训学校等组建县域校外实践教育联盟,拓展实践基地的空间与职能,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

二是研学实践。依托校外实践教育版图,潍坊各实践基地广泛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与44家社会资源单位建立了常态化合作机制,涵盖红色教育、劳动教育、自然生态、传统文化、国防科工、海洋文明、人工智能、民风民俗、法治教育、国情历史等众多领域,解决了实践基地场地受限、部分研学基地效用发挥不佳等问题,拓宽了中小学生的视野,使其在全身心参与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创新能力。

三是课程研发。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要“遵循开放性原则”。各实践基地研发课程时注重与多领域专业人士深度合作,潍坊、高密、寿光、青州、诸城等实践基地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培训或任教,潍坊、临朐、高密等实践基地定期邀请大国工匠、高校教授、行业专家等到校指导,寿光、诸城、青州、昌乐等实践基地长期与行业能手保持业务合作,临朐、高密等实践基地把部分教师培养成行业协会的核心成员,所有基地的场馆课程均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培训指导或直接参与课程研发,切实保障了实践课程的专业高度和操作规范。

五、坚持学生立场,实行项目化

各实践基地贯彻落实“五育并举”的立德树人导向,从培养党和国家所需人才的角度出发,研究学生的成长需求,着眼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坚持学生立场、问题导向、需求驱动、地域特色四大原则,大力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实施层面的项目化改革。

通过项目化改革,打破单一学科和单一实践项目的壁垒,推进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融合。由实践基地教师、参训学校教师、非遗传承人、大学教授等组成研究共同体,打造“鸢都•新翼”“万物•智造”等六大项目化学习主题,规划建设青少年文创博物馆等六大成果平台,完善项目化学习教学设计,推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

通过项目化改革,着力解决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主体落实不充分的问题,推动从“教”走向“学”。在基于实际生活的项目化主题下,实践基地的所有实践课程都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途径或方法,学生在项目化的课程群内对体验的内容、方式和时长等拥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引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学生成长实际需求成为课程研发的第一要素和导向,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和认可度直接决定了课程的淘汰、提升或保留,以目标导向和学生评价倒逼全体教师躬身入局。

通过项目化改革,构建综合实践基地办人民满意教育新机制。在项目化实施过程中,一是坚持“五育并举”,实现多学科融合;二是组建研究共同体,实现多主体协作;三是重整校内外资源,实现多资源支撑;四是形成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化实施的课程架构、实施范式和评价标准,多样态呈现。

为保障项目化改革的有效落地,潍坊实践基地从学生个性化成长实际需求出发,研发了支持综合实践基地项目化学习的智能平台和选排评课系统,全面推行综合实践活动选课走班、一生一课表及双向评价制度。学生到实践基地前,利用智能平台提前了解课程简介、学习目标、核心概念、驱动问题、基础知识等;在基地课堂中,完成真实的情境驱动、高阶学习、持续探索、成果展示、过程评价等核心实践环节;离开基地后,完成师生双向综合评价、拓展延伸、迁移应用、报告提交等。依托选排评系统和智能平台,形成项目化学习的闭环设计,促进了课程的迭代发展、教学的改进提升和教师的自发成长,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质量实施提供了有效参考。

在20多年的实践进程中,潍坊市的综合实践基地先后在国家级综合实践活动和研学实践活动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40多次,参与起草教育部《全国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活动与装备指导意见》等多个文件,为江苏、陕西、河北、山东等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多处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做过教师代培,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得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全国70处)、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全国14处)等荣誉称号,打造了综合实践活动“潍坊模式”。

图①:户外拓展

图②:航模放飞

图③:红色研学

图④:国外学生前来研学实践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