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基于小学语文人文主题 “大单元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双减”背景下村小劳动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实施

第6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6
【课改实践】

基于小学语文人文主题 “大单元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 济南市长清区博园小学 于飞 李军 王青

【编者按】 《山东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指出:“积极推进课程整合,强化跨学科学习,统筹课时安排,打破学科知识壁垒。”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学科育人目标的发展变化,学科知识趋向多元化和交叉性。从儿童立场出发,打破学科界限、壁垒,重视学科融合和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依靠学科群发挥优势,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济南市长清区博园小学(山师附小大学城校区)2017年尝试开展跨学科主题课程研究,研究过程中发现,主题的选择成为课程研究的难题。基于问题,学校开始探索基于小学语文人文主题开展跨学科“大单元教学”研究,引导教师全面理解“大单元教学”,从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逐渐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观察”主题下的陶艺课堂

近年来,关于“大单元教学”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开展起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在《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报告中提出,大单元需要大观念、大情境、大任务。现实中有许多教师只关注知识、技能、习题、分数等,而忽视学生能力、品格与观念的培养,导致出现了“高分低能、有分无德、唯分是图”等问题。大单元设计有利于教师改变着眼点过小、过细以致“见书不见人”的习惯做法,明白“大处着眼易见人”的道理。

济南市长清区博园小学(山师附小大学城校区)是山东师范大学与长清区政府合作的公办学校,依托山东师范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先进的办学理念,以“传承经典、面向未来”为宗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近年来,学校立足教育教学第一现场,基于“博•融”理念开展“大单元教学”研究。

一、什么是“大单元教学”

博园小学开展的“大单元教学”研究(以下“大单元教学”特指博园小学开展的“大单元教学”研究),不是特指某一学科或某一本教材中的内容单元,而是指基于语文学科人文主题,将同一学年中不同学科相关联的教学内容(跨学科但不跨学年)按“大单元教学”目标组合到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学习单位,在新任务驱动下,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组成的完整的学习事件。其中,“大单元”的“大”主要体现的是“融”的思想,即打破学科壁垒,从目标、内容、学法、教法上实现各学科的融合。“大单元教学”以单元为单位组织教学,注重的是教学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序列性,强调的是基于学生立场,而非基于学科立场。“大单元教学”的核心是由零散走向关联,由浅表走向深入,由远离生活走向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是设计者、引导者,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或学习任务,积极参与、体验,并联系校外生活(阅读、劳动、研学等)开展相关学习活动,让学生的校内生活与校外生活连接起来,最终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二、怎么实施“大单元教学”

(一)确定“大单元教学”主题

开展“大单元教学”,首先必须确定其主题。在对同一年级内各学科相关内容的研读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学校纵向梳理学科内各主题间的逻辑关系、横向发掘与其他学科在育人目标间的联系,基于部编版语文的单元主题,从94个人文主题中,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组成新的大单元,设计“大单元教学”的大任务、大情境。选择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人文主题为大单元主题,理由有以下3点。

第一,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人文主题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既贴近当今学生的生活,又能体现时代性,是构建丰富课程的基石。

第二,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人文主题从多个维度为儿童“全生活”着想,从儿童立场出发,服务于儿童的成长需要,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能够充分发挥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合的综合育人功能。

第三,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人文主题与其他学科在育人方法、育人目标、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等方面存在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不仅能够有效体现教材编写“有机渗透”的思想,而且能够体现部编版语文教材在全科中的“统领”地位。

(二)确立“大单元教学”目标

“大单元教学”的实施,首先从设计目标开始,设计通过“大单元教学”才能实现的目标。目标从知识点的了解、理解与记忆,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的培育。这要求教师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即从关注单一的知识点、课时转变为大单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学科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从而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大单元教学”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宗旨,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通过基础性知识技能进行意义建构。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立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素养理解不到位,教学中无法对接核心素养目标的实际问题。“大单元教学”目标的确立至关重要,如果目标没有重构,就不会有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重构,更不会引起思维方式的变化。

(三)重组“大单元教学”内容

教材是“大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来源。我国的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教材只能按学生成长发育的普遍规律,按全国各地学生平均的接受水平和学科结构,统筹设计一个普适性教学方案,是一个指导性的范例。目前,学校使用的教材中,道德与法治、语文(统编版)、音乐、传统文化等学科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每个单元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英语、美术等教材以及地方课程大都是按单篇、单课编排的。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不是把教材当作范例,而是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学科间缺乏交流,对同一时间段不同学科间要落实的学科素养了解不多,导致不敢对教材进行重组,“大单元教学”无法真正落地。

“大单元教学”体现的是联系、组织、整合,即通过联系、组织、整合,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防止知识学习的碎片化,通过结构化的、层层深入的学习,促进学生对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大单元教学”需要依托教材的内容单元,在课程标准和学科素养的指导下,通过指向核心素养的内容重组与学习设计,形成具有学习意义的单元。所以,“大单元教学”需大胆挑战传统教学中的教材编排、课时安排,通过顶层目标的设置,把学科知识按照教学的实际需要重新规划整合。通常,“大单元教学”是以课型(相关、半融合、融合)来呈现的,用不同的课型体现单元学习过程的目标,以逐步达成学生思维的发展,相比于单篇教学,学生学习质量会有突破性的提高。

(四)根据融合程度开展“大单元教学”

1.语文学科开展单元整体教学

梳理出易于与其他学科融合开展“大单元教学”的主题后,我们在语文学科内开展单元整体教学。通过实践研究,我们总结梳理出了“单元初识”“讲练结合”“表达运用”“巩固提升”4个版块共9种基本课型,依据不同单元特征,供教师从中选择合适的课型。通过“单元初识”版块的学习,让学生明确本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写作要求和课文主要内容,扫除字词障碍;“讲练结合”版块通过精读引领、以文带文、拓展阅读,夯实语文要素;“表达运用”版块通过读写结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巩固提升”版块则通过复习和检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将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优化组合,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直击重点,一课一得,扎实落实学科素养目标。

2.同步辐射其他学科

在语文学科单元整体教学的带动下,英语、美术等学科的单元整体教学逐渐铺开。例如,美术学科教学中,教材上所有教学内容都是一课课的排列方式,前一课与后一课之间并无内在关联,每节课,教师都要创设不同情境;英语和音乐教材虽然是以单元为单位编排教学内容,但各个版块之间关联性不强,教师授课过程中大都以课时为单位教学。在语文学科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的基础上,相关学科尝试用整体教学的思想开展教研与教学设计。

3.跨学科开展“大单元教学”

基于大单元的目标和主题,结合年级特征,作为对学科“大单元教学”的拓展和补充,跨学科开展大单元主题学习。我们将此类课程定义为融合课程,主要以学校课程中的主题课程呈现。“大单元教学”就是基于真实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通过讨论、探索、合作,研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以及探索精神等。例如,结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儿童生活”、第八单元“观察”主题,联系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科学等开发的“我”主题课程,就是借助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参观、体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实践基础上探索“我”“我的家”“我的班”“我的校”“我的城”“我的国”,引导学生由近及远了解生活、认识世界,初步了解自我、他人与世界的关系。

(五)连接校外生活

在校内开展“大单元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校外劳动教育、“行走的课堂”研学课程、课外亲子阅读等,将“大单元教学”主题延伸至校外生活,让学生的校内生活与校外生活连接起来。学校地处长清大学城核心区域,被周边12所高校包围,每所高校都建有各具特色的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学校充分挖掘周边高校、社区资源,每月组织师生开展1次“行走的课堂”研学课程。随着“大单元教学”研究的深入,学校将“行走的课堂”主题与“大单元教学”的主题进行对接。同一时期,学生在同一主题下,校内进行“大单元教学”,校外开展“行走的课堂”研学课程,校内、校外双结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学习主题的理解,而且巩固了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对世界的整体认知。

三、“大单元教学”有哪些收获

(一)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学生的生活是完整的、连续的,但学科之间却是割裂的。学科之间的壁垒,导致学校课程与学生生活脱节,学生一天中在不同学科、不同主题、不同情境中勤换,使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支离破碎,难以形成整体认知。“大单元教学”从儿童立场出发,从多个维度为儿童“全生活”着想,深度链接学生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服务于儿童的成长需要。“大单元教学”主题明确,目标清晰,多学科融合的学习活动丰富有趣,有利于学生充分浸入一个主题学习情境中,有效减轻因各学科“自顾自”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带来的重复学习、重复活动负担,实现深度学习。在当前我国对义务教育提出要严格落实“五项管理”规定和“双减”政策的新形势下,“大单元教学”成为通过“强课”实现“减负提质”的良好路径。

(二)教师从单一学科备课走向“大单元教学”设计

如果把“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理解为“大单元教学”的方法论,那么改变师生的思维方式就是支持这个方法论背后的价值观。我们很熟悉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思维方式的变化小得令人吃惊。教师是受惯性思维影响最深的群体,有的中小学教师给人的感觉就是刻板,跳不出传统思维的框框。学习真正发生的实质是让思维真正发生。“大单元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整体把握学科本质,改变单一学科教学存在的点状思维,理清学科间的逻辑关系,提升专业素养和能力,让学习看得见,让思维看得见,从而引导教师用“大思维”思考教学。在经历了“大单元教学”研究后,教师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学科和手中的教材,而是从单元的视角出发,用“大单元”视野审视教学,使用逆向思维进行顶层设计,广泛摄取利于目标落实的教学资源,关注拓展的深度和广度,注重与生活的关联。

总之,“大单元教学”是从学习目标到学习内容,从学习方式到思维方式的重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全面理解“大单元教学”,从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全方位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逐渐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目标要求。(本版摄影 李敏)

园博园里的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主题教研

大学城里的未来学校——长清区博园小学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