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山东财大 “三千计划”擦亮人才培养的“金字招牌” 高校动态 迎新春 送春联 “济大范式”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

第4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4

山东财大 “三千计划”擦亮人才培养的“金字招牌”

□ 通讯员  杨静 孙炯明

2021年底,团中央对2021年度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总结表彰,山东财经大学获得多项荣誉。其中,社会实践“三千计划”项目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

山东财大2015年开始实施“三千计划”。经过多年的沉淀与努力,该计划现已发展成为“覆盖全员、贯穿全年”的社会实践特色育人品牌。

走出去

探寻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融合的钥匙

2020年,为推进“三千计划”转型升级,学校提出“4321”工作理念。“三千计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校园文化、创新创业竞赛等共青团工作良性互动,形成共享、共赢、共发展的局面,育人成效不断提升。2021年,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学校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创新工作方式,保证活动质量,首次提出“四化”原则,即通过常态化建设、长效化推进、项目化落实、流程化管理,不断提升“三千计划”质量和水平。常态化建设,即将原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转变为贯穿全年的日常实践活动,使寒假与周末、劳动周、暑假形成呼应,使“三千计划”逐步趋于固定化、平常化。长效化推进,即随形势政策及实际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实践形式及内容,把握选题方向,提升成果质量。项目化落实,即充分发挥“三千计划”作为共青团工作孵化器的作用,为思想引领、校园文化、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工作提供平台,开辟特色项目通道,精准发力,助力成果转化。流程化管理,即不断优化实施流程,以需求为导向,以目标为引领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控和保障,实施科学管理,保障“三千计划”合理有序进行。

2021年,社会实践“三千计划”注重提升选题质量,学生结合活动主题,在红色教育、产业升级、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开展调研活动,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融合,以“三千计划”的有序开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强信念

在追随红色足迹的过程中受教育

202支红色主题调研团队奔赴全国各地,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通过实地考察、走访调研,厚植爱国情怀,追逐青春梦想。在周恩来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聆听百余位老党员朴实而震撼人心的奋斗历程,追寻跨越时空的信仰力量;与革命老区村民、地方行政人员促膝长谈,剖析困扰红色故事“走出去”“活起来”的难点、堵点,从南三里庄村、桃棵子村等村落的百年沧桑巨变中总结“红色引擎”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铸魂功能和驱动模式。

知国情

在探索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见世面

920余支实践团队发挥专业优势,服务产业融合升级与新旧动能转换。走进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了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情况,探讨疫情常态化时期企业融资服务“最优解”;探究财税宏观政策在驱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的路径、成效与短板,为新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摸清低碳转型的“邹平做法”,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化发展、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探索能源的循环利用路径,完善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为实现“30.60”双碳目标出谋划策。

显真情

在践行志愿精神的征程中践初心

该校学生组成157支志愿服务团队,在最美的年纪做最有意义的事。学生社团“齐鲁情”大学生支农促进会分赴山东、安徽、四川3个省的5个市,为150余名留守儿童送去党史学习教育支教“大礼包”;陶行知协会前往河南、山东2个省的3个市开展支教调研,为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青年对策”。

出实招

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长才干

449支团队依托学校乡村振兴学院,深入田间看变化、重返家乡看新颜、走进一线看发展,走访近百个村庄和多家乡镇企业,了解“订单农业”“坑塘改造”等发展模式运作机制,提出打造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农业等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与省农业农村厅合作,在我省8个市发放调查问卷1478份,从9万余字的访谈材料中提炼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绿色发展方面的典型经验,为我省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决策参考。“学宪法、讲宪法”团队的学生组成9个支队,赴企业、乡村、政府、合作社、法院,调研乡村振兴中的法治创新,为高质量推进绿色发展贡献法治力量。

办实事

在反哺社会民生的征程中作贡献

围绕“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战略,510支调研团队围绕垃圾分类、智慧养老等社会民生焦点,走入社会课堂,上好国情社情“必修课”“实践课”。走进济南6个行政区近百个垃圾中转站、居民区,弄清“垃圾的那些事儿”,助推垃圾分类“新时尚”进入寻常百姓家;聚焦残障群体、心理隐疾等社会痛点,用科技赋能打通视障群体交互困境,为泛抑郁群体和抑郁症患者打开破圈向阳的“关爱之窗”;前往济南、淄博的30多所养老机构和上百个居民区,与上千名受访者交流,从中摸清“智慧养老”的实际运行情况和数字鸿沟等“卡脖子”难题,提出让操作接地气,构建“智慧养老”的城市一体化服务网络等,让养老更“享老”。

学思践悟,知行相长;强国有我,青春接棒。该校学生通过“三千计划”凝聚青春力量,勇担时代重任,在火热青春中放飞理想,把成长的历程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