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从一个人成长到一群人同行 妙笔生“画” “画”中有“话” 在劳动教育中实现综合育人

第7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7
【名师领航】

从一个人成长到一群人同行

——“季俊昌名师工作室”发展纪实

□ 张桂玲

“要把专业发展看作一次生命和灵魂的旅程。”20多年前,专注于自我成长的季俊昌曾经这样对自己说。而今,这句话已成为他所带团队的共同追求。

20年来,从一个人的成长到一群人的同行,从一棵树的挺拔到一片树林的繁茂,“季俊昌名师工作室”不仅是团队成员们“研修的平台、成长的驿站”,更为东营教育打造出一个名校长名师成长样本的“孵化营地”“辐射中心”,成为“东营教育科研成果培育标杆”工作室。

在成就他人中成就自己

自2014年12月东营市教育局命名“季俊昌名师工作室”以来,工作室就有明晰的建设定位“在成就他人中成就自己”。

其实,在东营市教育局授牌之前,季俊昌领衔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团队已经抱团专业行走10余年。挂牌后,工作室运行更加规范、有序、高效,季俊昌对此有了更清晰的思考:“人的信心,经过互励互激,便能成倍递增;人的智慧,通过互启互动,同样突变式倍增,实现思想的核聚变。为此,以共同的目标和志趣凝练团队行走的愿景,就成为我们抱团共行的奋进基点。”

对东营这样一个人口只有220万的市来说,从“季俊昌名师工作室”中先后走出的名师名校长数量堪称惊人:曹同国等9人被评为“齐鲁名校长”,周丽萍等5人被评为“齐鲁名师”,王銮美等5人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王爱东等11人被评为正高级教师,魏瑞霞被评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杨国营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李玉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任兰英被评为“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更重要的是,这些名字都衍生出一个个新的名师工作室——“让每个名字都成为专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季俊昌做到了。

据统计,“季俊昌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以来,主持人及成员主持、主研省级以上课题19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省规划办课题7项、省教科院课题10项;出版教育专著11本,主编、副主编教育著作 20余本,50余项成果分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山东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和东营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因为成绩突出,工作室今年1月被东营市总工会命名为“季俊昌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在40余年的教育生涯中,一直将专业志趣与专业发展作为自身成长方向的季俊昌,持续在课堂与课程的田野里深耕,不断修炼专业内功,从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最终成长为全市教育科研的“领跑者”、素质教育成果的“培育者”。而今,他不仅是全市教育宣传工作的“扛旗者”,而且是全市课改教改典型的“打造者”、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者”和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者”。

“要坚守自己的专业理想,持之以恒地走下去”,持守这一信念,自1996年1月进入教育科研领域、2002年专注教学成果培育至今,无论是做教育科研管理,还是做教育宣传,季俊昌与他的研究团队携手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突围,并达成共识:“唯有抱团发展,在团队中相互支持、相互成就,才能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才能共生共长。”

以课题项目研究团队带动学校团队发展

以课题项目研究团队带动学校团队发展,是季俊昌致力团队行走的一种重要形式。

他指导的东营市第一中学、东营区一中、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东营区景苑幼儿园等2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成为素质教育先进学校。他不仅为这些学校内涵高质量发展、特色品牌发展提供了科研支撑,而且为这些学校的教师专业成长增加了内生动力,更使东营市的教育科研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季俊昌一直坚持的“带队策略”——努力把“软科研”变为学校的“硬实力”。这是他多年来一直行走在课程改革最前沿的“秘密武器”之一。

课题研究是合力作为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互动合作、共享成果的有效方式。在推进课题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季俊昌名师工作室”成员是课题组核心成员,所在学校既是课题研究实验基地学校,又是由成员衍生出的分工作室。季俊昌十分重视与实验学校校长、教师的互动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地到成员所在学校指导课题研究,积极助力其结合实际打造自己的科研品牌和教育特色。

“季俊昌名师工作室”成员崔燕,现任垦利区第二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她在领衔研发“黄河口”课程时,课题组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在长达1个月的实地调研以及反复论证中,崔燕认为“完美”的鸟类博物馆研学课程诞生了。但是,当3个班级的学生以研学的形式走进鸟类博物馆,面对千奇百怪的鸟巢以及鸟类的迁徙与黄河的变迁,他们的反应却远不如预期。

当大家反复讨论却一时找不到破解困局的方法时,崔燕想到了向导师季俊昌“求助”。

“你们喜欢这个课程吗?”季俊昌问。

“喜欢啊!”

“那老师喜欢等于学生喜欢吗?”

连续两问,将崔燕引入对课程的深刻反思中。

“建议大家在课程研发过程中邀请学生参与,听听他们的想法。这样,你们研发的课程一定会走出困境,走进学生心里。”

季俊昌这一从儿童视角审视、研发课程的思路,开阔了大家的视野——迭代后的研学课程打破鸟类博物馆资源限制,实现了与学科知识、生活知识的链接。崔燕告诉记者,在后续开发“水语小镇”研学课程的时候,教师们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了“蛤蜊成长翻翻书”“碱蓬成长画册”等一些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研究主题。她说:“在一次又一次创新的设计中,我们也经历了一次次突破与超越……”

这只是一个缩影。正是在课题研究和成果培育中,团队成员们逐渐消除了做课题研究的畏难情绪,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深入理解、深化实践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提升反思意识和了解自身行为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季老师的工作室对我们从烦琐单一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脱身,体会职业价值和增强职业自信、自尊、自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崔燕说。

在成果物化与推广中推动团队向纵深跋涉

名师工作室是创新实践与研究的工作引擎,能发挥名家(名师)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专业成长等方面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深谙其中道理的季俊昌更明白,团队建设不能完全停留在个体单方面的努力上,需要在目标引领和任务驱动下,集合多方面的力量,调动所有可以调动的资源,营造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成果物化’不仅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环节,而且是促动校长和教师进行深刻反思的有效路径,更是促使他们进一步创新实践、持续成长、提升专业力的加油站。”基于这种认识,季俊昌带领工作室成员以物化科研成果为任务驱动方式,步入了课改行动的深处。

近年来,东营市海河小学一直把“生命幸福教育”作为立德树人校本实践和课程改革的工作方向。“但是,如何把多年实践探索的做法、经验及成效梳理出来形成教学成果,却非易事。”就在海河小学教师周丽萍为此打怵时,季俊昌通过与之对话讨论,首先引领她厘清教学成果报告撰写的内容。“我记得,围绕《五育融合:小学生命幸福教育‘课程化’实施的校本探索》这一成果,应该呈现哪些内容、如何呈现,是季主任凌晨1点多发给我的。”周丽萍说。季俊昌用心指导工作室成员,由此可见一斑。

“东凯小学课程改革实践探索的10年,倾注了季主任大量的心血。他以专业的课改实践设计和引领,助推我校这样一支年轻的教师团队在课改道路上探索、跋涉。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校的课改成果《小学课程重组下的‘文智课程’建构与实践》获山东省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工作室成员曹玉泮校长由衷地感慨,“在季主任的专业引领下,我校的课程、课堂、课题3个关键要素协同发力,不仅物化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而且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得以提升。”

2019年8月,工作室成员陈伟履新胜利青山小学校长一职。为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主张落地,陈伟凝练总结了学校多年的素质教育实践,主导提出了“志慧教育”办学理念,力图培养“早立志、立长志、志存高远,以及慧学、慧玩、慧生活的全人”。陈伟就此求教于季俊昌,他却道:“‘志慧’两个字拼在一起不好讲吧?如果中间加一个‘•’,能更好地表达你的办学思想和教育主张。”一句话让陈伟豁然开朗。之后,季俊昌不仅从3个层面深度解读了“志”与“慧”的内涵,使陈伟倡行的“志•慧教育”办学理念落地方向更加明确,而且指导陈伟及其团队的物化成果《大概念下小学“志•慧”课堂模式建构及实施》正式出版发行。这一成果得到了山师大教育学部博士李志超的高度评价。

“基层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如果离开学校、脱离实践,就会脱离实际,就不会有真正的作用和价值。”这,或许就是“季俊昌名师工作室”何以会“星河灿烂”的密码……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