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高密:把红色基因融入学生血脉 落实“双减” “强师”为先 杨久迎:拿放大镜改作业的乡村教师 督学与教研相结合 推动区域教学均衡 黄河流域九省区开放大学联盟成立 曲阜:“复兴少年宫” 筑梦向未来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高密:把红色基因融入学生血脉

□ 通讯员 王同林

“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我的孩子要替母亲继续斗争。”在高密经济开发区冯家庄村的一个小院里,一群少年儿童正在诵读《红色家书》中赵一曼烈士写给儿子的遗书。

这里是“全国文明家庭”获得者李济远、单美华夫妇用自家房子和院落创办的“宝德书院”。“我们在这里开展了读红色家书、唱爱国歌曲等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让孩子们在欢乐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在谈到“宝德书院”开办的红色讲堂时,单美华激动地说。

开辟乡村思政“第二课堂”

2013年五一假期,单美华邻村一名三年级小男孩在河边玩耍时不慎落水,救治52天后还是离去了。孩子的离世、家人的恸哭深深扎痛了单美华的心。为解决父母工作无暇照顾孩子,祖父母无力照顾孩子的难题,单美华跟丈夫李济远商量后决定把自家庭院改造成一所乡村阅览室,传承祖训取名“宝德书院”。8年来,单美华夫妇先后投资20多万元,义务辅导312名少年儿童,用无偿志愿课外辅导打开了乡村孩童的心灵之窗。

“‘灯无油不亮,稻无水不长。’孩子的成长需要健康的精神来滋养。”单美华说。夫妻二人决定在“宝德书院”开设乡村思政“第二课堂”,并编写了乡土思政读本《宝德童蒙录》,用儿童的语言讲授红色革命故事。

“除自己给孩子讲授外,我们还不定期邀请‘五老’志愿者和社会各界先锋模范人物到这里来,给孩子们讲授红色革命故事和先锋模范的改革创业故事,让农村的孩子亲身感受到先模人物的魅力,教育引导孩子们爱党、爱国,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单美华说。

在高密,像“宝德书院”这样的乡村思政育人阵地还有30多个,15个镇街开设“宝德书院”村级辅导室290处,已经编排创作出“红高粱讲座”“栗瑞杰快书”等一批富有地方乡土气息的思政课程220多节,为乡村学生打造出一方净化身心的“红色殿堂”。

非遗文化展现红色魅力

近日,一年一度的“红色民俗文化节”在高密市姜庄小学举行。姜庄小学六年级(5)班学生梁金蕾在美术教师王积华的指导下,正在现场绘制《十大元帅》扑灰年画册,惟妙惟肖的绘画技艺赢得了众多观赏者的赞誉。

姜庄镇是被收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扑灰年画、泥塑的发源地。姜庄小学把扑灰年画搬进校园,开设扑灰年画少儿研究院,邀请扑灰年画传承人石见亭进校园,利用延时服务时间跟学生一起动手制作“致敬英雄”系列扑灰年画,用这一传统文化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扑灰年画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革命故事是我们的‘传家宝’。学校每年都邀请老艺人来教我们创作红色主题的扑灰年画,让我们既学到了传统文化知识,又受到了很好的革命理想教育。今后,我要好好学习,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传承下去。”梁金蕾说。

除了扑灰年画,还有高密的剪纸、泥塑,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都融入了思政育人的元素。卞家庄小学退休教师鞠美莲创作的6米长的剪纸作品《建党百年不忘初心,红色记忆激励奋进》描绘了40多个红色故事和党的百年发展历程,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染中感受到了红色力量。乡土传统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在高密找到了很好的契合点。

“红色小院”讲好思政故事

嵇旭春是井沟镇的一名退休党员教师。多年来,他先后在国家遭受重大灾难时缴纳特殊党费共计3.8万多元。清明节的早上,他带领本村32名青少年学生在自家小院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蒙蒙细雨中,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这个乡村小院里冉冉升起,青翠的绿植和鲜艳的红旗交相辉映,编织出一幅“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的优美画卷。

嵇旭春退休不褪色,退休不忘党的教育。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在重大节日期间,在自家小院举行升旗仪式,教育引导全村的青少年学生牢记党的恩情,时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在高密,像嵇旭春这样的老党员还有很多。曾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役的94岁老党员侯延年,每学期都给附近学校的学生上一堂生动的思政课,给中学生讲述他的入党故事和保家卫国的革命故事。截至目前,高密市先后组织开展了老党员“思政讲堂”102场次,编写了《我心中的英雄》《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等乡土思政读本138本,使5万多名青少年学生受益。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教育振兴,思政不能缺位。“近年来,我们把思政教育作为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符合高密特色的思政育人模式,深挖师生身边的红色育人资源,打造适合学生健康成长且富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育人‘新样态’。”高密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明辉说。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