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基于“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新样态的重构策略 “生命化”课堂要指向学生的生命体验 “三纵三横”农村小学线上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

第6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6

“生命化”课堂要指向学生的生命体验

□ 宁阳县教体局教科研中心 孔令军

3天时间,我连续听了20节小学语文教师执教的创新课。由于几名教师的内在素养不同,他们展示出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有所不同:有的教师能围绕文本适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其深入语言文字中,细细地品味一番、涵泳一番、琢磨一番,自然创造了较为高效的课堂;有的教师也是读课文,但给人的感觉总是读不到文章中去,老是“为读而读”,没有情感,没有情趣,没有风采,既然感动不了自己,又怎么能感动学生呢?多数教师则是居于两者之间,距离我的心理期待较远。

几天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一直提倡“知识型”课堂要变为“生命化”课堂,那么,到底什么是“生命化”课堂?怎样才能上出“生命化”课堂的味道?

“生命化”课堂应当以渗透师生发自内心的生命体验为基础,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平等对话,一起感受到生命的快乐,感受到生活的愉悦,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受到人之为人的幸福。

“生命化”课堂就要上出“语文味”,就要站在文化语文的高度教书育人,就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将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去。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的那样:“在学生的心田撒播下一粒粒求知的种子,为明天的成长做好铺垫。”

有一名女教师执教《花钟》一课。令人敬佩的是,她凭借高超的驾驭课堂的本领,将原本我认为并不好讲的一篇文章讲得绘声绘色,教室内始终充满了琅琅的读书声,且亮点频出。她读“凌晨四点钟,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一句话,和三年级的学生商量读的方法,并伸出手指卷成喇叭形状,放在嘴边,用充满童稚的声音读起来。她的朗读感染了学生,学生也模仿老师有感情地读起来。接着,她带领学生一起读,然后找学生站起来读。其中,一名女生读得声音悦耳、情感真挚。那声音如童话一般,令我完全融化在她的朗读里了。不要小看了教师的这个手势,它简直具有化腐朽为神奇、化平淡为生动的功效。这一个轻松的手势深深地感染了学生,调动起他们对学习、对语文的热爱之情。

魏巍在他的散文名篇《我的老师》里曾这样回忆蔡芸芝先生:“她爱诗,并且爱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教我们读诗的情景,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因为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去了,自然就调动起了学生愉悦的生命体验,甚至会成为他们一生最美好的记忆珍宝。这不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生命化”课堂吗?

同样的一段文字,不同的教师读所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有的教师读得字字珠玑,语言一到他们嘴里立即变得生动起来,且能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情感的震颤,熏陶感染着每名学生的心灵,能调动起他们生命的体验;也有的教师读得让人感觉味道平平,一篇文章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就很难谈感动学生了。究其原因,自身素养所致。

所以,真正的“生命化”课堂应当从学生的学习、思想、情感实际出发,并且要如春风化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上到学生的心里去,自然就能调动起学生的生命体验。那才叫好课,才叫“生命化”课堂。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