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职业教育 山东职业学院 高质量专业群建设推动育人成效不断提升 综合高中助推学生双选多元发展 匠心深耕专业路 到二〇二五年底九成以上职业学校办学条件重点监测指标全部达标

第4版:职业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职业教育
04
【职 人 职 事】

匠心深耕专业路

——记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林德山

□ 孙立伟 法元涛

林德山,博士、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旅游系副教授,旅游规划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林德山曾经写过一篇关于中华工匠精神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总结了中华工匠的三大精神特质——法天体道的职业信念、务实严谨的职业品质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林德山治学从业的一面镜子。

深耕便会有成。林德山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和行业领域,不止于深入研读,更在于思维的创新与转化。

在读书与行走中丰盈自己

林德山现在是国家旅游局万名英才导师、文化和旅游部“双师型”人才,主持市级以上科研项目12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CSSCI期刊论文20余篇。谈及取得如此成绩的原因,他归纳为两点:“一是不断地学习,另一个就是要出去看世界。”

回忆在大学本科期间的学习生活,林德山说他主要干了两件事:要么待在图书馆看书,要么出去看看。他就读的学校位于古都西安,“看风光的同时也看到问题”,厚重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风土人情既开阔了他的视野,又丰满了他的思想。从那时起,重视田野调查的种子在他的心里慢慢生根。

读研究生的时候,林德山的研究方向是民俗学。在此期间,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刚刚申报完成,受到学界、业界和媒体的持续关注。从事民俗研究的林德山有了“近水楼台”的便利,从此,非遗在他的研究和教学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关注专业的同时,林德山也时刻关注着产业的动向。他认为,离产业太远就很难对产业作出贡献或者形成溢出效应,因此他特别注意通过社会实践或者产业项目来实现专业理想。

在乡村振兴中寻求创新平台

“四零八乡”旅游扶贫模式,是林德山在服务乡村振兴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中的实践和创造。

2017年,为给学生搭建一个有益的社会实践平台,他把实践活动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实践。林德山把社会实践的目标锁定在莒县东莞镇西南的赵家石河村。那里是一处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原生风貌的古村落,也是空心化严重的贫困村。

“我每两周去三到四次,安顿学生,留下调研问题或者跟踪调研推进情况。他们为缺少年轻人的村子带去了活力,与那里融为一体,乡亲们很喜欢他们。每次活动结束后,我都会跟学生座谈交流,他们的收获都很大。”林德山说。

在两年的深入调查和相互熟悉过程中,借助申报省政府文化创新奖的契机,林德山提炼总结出“四零八乡”旅游扶贫模式。他设立“四零小院”,组建专项服务工作室,按照“免费辅导零收费、驻村工作零距离、本地服务零时差、面向村民零门槛”的“四零”原则为村民提供专业服务。他还结合田野调查成果,摸索出“调查挖掘乡贤乡技、整理疏通乡建乡治、传承传播乡风乡愁、活化开发乡景乡业”的涵盖了物质、非物质和产业全域的服务路径。在传统风貌得以保留开发的同时,“请家堂”“转秋千”等传统民俗也被发掘出来并成为非遗项目,乡亲们的日子也有了盼头。

在林德山和他的团队指导推动下,2018年,赵家石河村入选日照市美丽乡村建设重点示范村和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2019年,又喜获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和文旅部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落。而林德山的专业教学也有了更加扎实、崭新的实践基地和创新平台。

做专业的人不能离产业太远

“无论是干专业还是做产业,都得真懂、真干,还得善于思考,要把力所能及的事做到精益求精。”林德山这样阐释他对匠心的理解。他举了一个修建池塘的例子,水景怎么布置,步道怎么设置,护坡怎么做,绿化用什么草木,乔木、灌木用什么品种,绿道用什么地皮草,这些工作,如果没有真正干过就不会有深切的体会。而它背后的支撑则是风景园林、旅游规划和空间利用等理论知识。专业和产业需要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做专业的人不能离产业太远”。

林德山认为,中国的工匠最早可以追溯到“圣人造物”。他说,可以结合非遗来谈工匠精神,因为相当多的工匠都与非遗有关,尤其是玉雕、木刻、石雕等优秀的传统技艺,包括历史人物鲁班、诸葛亮,拥有很多发明和智慧。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林德山平时喜欢阅读与此相关的文献,这会给他带来不一样的启发。他在读《礼记•考工记》的时候,就对很多记载和描述有着自己的认识。

为申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落,几万字的申报书要调查多次,一点一点写出来,中间修改的过程更是长达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我觉得人要有一种信念,还要有务实严谨的职业品质。”林德山说,这是一个很磨人的过程。自己有了好的思维和想法,就可以直接应用到课堂。日积月累之后,就会发现课堂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受益的还是学生。

林德山现在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精品旅游产业智库专家、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山东省教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山东省教育厅技艺传承创新平台主持人。从图书馆到广袤的西北大地,从三尺讲台到山野村落,在知识与实践、专业与产业的结合中,林德山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不断践行和锤炼着自己的初心和匠心。

深耕专业教学

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