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做有温度的执灯者 成功不可复制成长可以复盘 给予孩子平台,让教育有了更大的可能 春光明媚   一位语文老师的深情告白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给予孩子平台,让教育有了更大的可能

——评《全阅读原创绘本精选》

□ 赵朋

尽管这套绘本非常精美,但如果不了解它的创作背景,你看到它们可能也觉得这与无数同类书籍无异,或者与那些知名绘本相比,这几本小书有些幼稚。但,“幼稚”才是这几本书真正的特色和价值所在,因为“书中的绘图和文字全然是孩子们的原创作品,活泼、生动、自然、美妙,富有生命的弹性”。这是陶继新先生在序言中对这套书的评价。

这套书是由济南市长清区教体局全阅读项目组为学生们倾力打造的。书有4本,由26个绘本故事组成。一本合集,里面藏着23篇小故事,其中8篇由农村小学的学生创作而成;另外3本是三位小作者独立创作而成的。只看封面,就有一览内容的冲动,不仅题目取得好玩,而且色彩涂鸦及题意设计或素或浓,童趣十足,很有观赏性。

小作者的年龄大都在8—11岁,但内容的创设、色调的搭配,让人眼前一亮,不由得佩服这群敢想、敢写、敢画的小作家。

这股闯劲儿,让学生们内心的想法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有的学生大胆运用色彩,彰显了孩子内心的渴望。《八只老虎出生记》浓烈的色彩,折射出他们多彩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浓绿的家园、深蓝的天空,五彩斑驳的小路,还有卧室里那棕色的地毯、水红的床单、翠绿色的被子……一切事物在水彩笔的晕染下,都给我们以热烈的感受——对环境、对生活充满浓浓的期待。

有的学生绘制的景物线条流畅,背景简洁,让读者能感受到孩子的纯真简单,这可能就是陶继新先生说的“让我感受到了回归童年之美”。《愤怒的笔画》一书,小作者的配色简而有致,白为底色,黑以配文,另用中国的淡色水墨衬以小景致,将毛笔的笔画点缀其间,中国风的意境全出,让人不由得佩服小作者的才华。

不仅是色彩的搭配让人赞叹,更让人惊讶的是内容的创意和图画配文的精妙。再举《愤怒的笔画》为例,看题目就很悬疑,读罢题目,不由得掀开其内读之。通篇以拟人手法写就而成,妙趣横生,可爱可乐,读罢句子,不禁莞尔一笑,要是孩子读,定能开怀大笑。你看这名字:“横行霸道”的霸道横,“独树一帜”的一帜竖,“八字还没一撇”的“八字撇”“百折不挠”的“坚强折”……这名字取得脑洞大开,还合情合理,让人不由得想为其他笔画取一个类似的名字,与其一较高下,而忘了自己已是成年人。

《鸣虫乐队》的小作者将自己对昆虫细致的观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画写出了这本奇特的小书,读之让人饶有兴趣。你看,螽斯翅上有发音器,小作者把它想象成了乐队的鼓手;纺织郎的叫声抑扬顿挫,交错循环,成为乐队的键盘手;蟋蟀能产生不同的鸣叫声,成为乐队的小提琴师;蝈蝈翅膀振动清亮,成为乐队的吉他手;而在树上鸣叫的蝉,因为经常在高高的舞台上演出,而成为乐队的歌手。小作者从不同鸣虫的特点出发,给他们都设计了适合的职位,所以这支乐队实力雄厚,最终成为草丛中最出色的乐队。

这些想象奇特的故事里,难得的是不时还有金句冒出。《愤怒的笔画》中,“八字撇”道:“把我写出锋,亦可书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人间。”说得多有道理,哪个字里没有撇?《一粒种子的使命》中,当五角梅凋零,播撒完种子后,小作者说:“但她内心却无比地欣慰与自豪,因为她终于完成了作为一粒花种的所有使命。”多么富有哲理的文字啊!我想:小作者在写下这句话时,她的内心是愉悦的,是充满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因为她意识到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使命担当。《时间》中,小作者说:“时间就像我的小脚丫,慢慢地长大,以前的鞋子再也穿不上了。”一句“再也穿不上了”写出了小作者对自己成长的期盼,也写出了他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想活着,这么难吗》中,小作者借狐狸之口说出了这样的金句:“我是一只狡猾的狐狸,但还是不如人狡猾。”也许小作者表达的只是对盗猎者的痛恨,但当我们去读这句话时,感受到的却不只是这些。

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现在的孩子不得了,“江山代有才人出”,构思、绘画、配文样样是能手。虽然有指导教师的指引,但不得不承认,当今社会孩子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综合素质的提升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敢于出彩。给他们一个平台,他们可能带给我们的是不断的惊喜。这也让我们反思以后的教育方向,更应给孩子多样化的平台,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挥自己、成就自己。就如长清区的全阅读项目,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学生的读与写,引领学生不仅去读书输入,而且激励每名学生去读去写去画去演,去不断输出,然后给他们搭建“出圈”的平台,这样的持续关注也给了教育更大的可能。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4本书虽是儿童之书,读完却有难舍之意,可能它勾起的是对自己童年幼稚之事的回忆,也可能是让自己泛起了日常亲子相处时的某个场景,让自己有所触动,不能忘怀。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