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做有温度的执灯者 成功不可复制成长可以复盘 给予孩子平台,让教育有了更大的可能 春光明媚   一位语文老师的深情告白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读书苑】

成功不可复制成长可以复盘

——读《从课堂到课程:教师专业成长十二讲》有感

□ 廖从城

名师的成长过程有秘诀吗?捧读《从课堂到课程:教师专业成长12讲》,我们可以从张祖庆老师的专业之路中获得一些启示。

一、动力特征:清晰的目标感

“从当教师的第一天起,我就树立了一个职业目标:成为一名卓越教师。”书的开篇,祖庆老师如是说。这样清晰的目标感,让他坚持不懈,无畏艰难,一路前行。

尽管曾因“独揽”了语文、数学、思想品德3门学科的论文而让别人认为他“上进心太强”,导致落选“十佳青年”,但他并未因此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他说:“伤心难免,我必须直面;收拾心情,我再度出发。”因为清晰的目标追求,成为一名卓越教师;因为他有坚定的自我认知:在教学上,自己是有天赋的。

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面对挫折的勇气。

后来,他在浙江省台州市的教学大比武中获得一等奖;再后来,又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特级教师,乃至成为闻名小语界的卓越教师。

因为清晰的目标感,2008年,祖庆老师毅然辞去常务副校长职务,深耕专业,做出了自己的电影课程和创意读写课程。

因为清晰的目标感,在别人说他的课像王崧舟先生时,他下定决心,“特意避开情感型文本,备课特意‘粗放型经营’”,最终自成一格。

因为清晰的目标感,2019年,他辞去公职,创办谷里书院,点燃了许多教师、家长、孩子的内心的“小宇宙”。

成长的光环背后是用笨方法、下苦功夫。祖庆老师当年经常对着名师的课堂实录认认真真地“背”课,然后将其搬到自己的课堂上。他抄写于永正老师、贾志敏老师、支玉恒老师的课堂实录,一本又一本。他说,他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所谓的“教学机智”是用笨方法、下苦功夫学来的。其实,这“笨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

受祖庆老师的启发,我也曾用“笨方法”抄写过他的课堂实录,一篇又一篇,那段时间的课被朋友调侃说是“祖庆风”,大概是抄着抄着就把他的风格“默会”了。

向着目标,持续专注,就能走出自己的路。

二、学养基础:深厚的文化素养

许多教师认为祖庆老师“儒雅博学”,是“书生教师”,这与他的深厚文化素养密不可分。

祖庆老师多次说过:“要想从骨干教师成长为卓越教师,非得多读书不可。读书是打底子。只有底盘功夫扎实了,人才能站得稳。”对此,我深以为然。

师范三年,他成为学校图书馆里的常客。“图书馆的管理员认识我,因为我每隔两三天就找他借一本世界名著。”

说实话,祖庆老师演讲录里提到过的书,有的我只偶尔听闻,从未读过;有些连书名都没有听说过。他说:“一名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读过至少50本文学名著,那么他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受此启发,我在28岁时开始真正阅读名著。起步虽晚,不求优秀,但求不误人子弟。

有人问祖庆老师:“您这么忙,创作那么多书,打理微信公众号,哪有时间读书?”他用行动告诉我们答案:“高铁上、飞机上、开会的间隙,只要能利用的时间,我都挤出来读书。”读书,真的“像呼吸一样自在”了。

多读经典,多读好书;要敢于闯进阅读伸展区,做一个荤素不忌的阅读者;偶尔批注,不做摘抄。做一名“底盘扎实”的教师,也是祖庆老师的成长史带给我的启迪。

三、能力特征:强劲的反思力和学习力

祖庆老师有强烈的好奇心,爱学习,这也是他成为卓越教师的一大动因。

曾经,他把自己的课堂实录《詹天佑》传到网络论坛里,不料,“被批得体无完肤”。压力之下,出乎意料的是,他对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有道理的,接受,修改;没有道理的,就当没看见。后来,再上《詹天佑》,他实现了超越,受到张光璎、周一贯等前辈的好评。“我一直没有放弃这节课,于是,才会有‘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曾经,我参加市级比赛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回家后大哭一场。从此,我不愿再对任何人提及此事,更别提认真地反思一节课的得失成败了。反观祖庆老师,他却在持续的反思中找到了症结和解决办法。真正放弃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我曾经把祖庆老师的整书阅读课《灵犬莱西》看了至少10遍。有一次机缘巧合,可以现场聆听此课。因听过多次,我已不抱有特别大的期待,谁知,这堂课跟以前比又有了很多改变。课毕,我问他:“为何做这样大幅度的改变?”他说:“学情不一样。”

原来,他每到一个地方,会根据当地学生的情况做出修改;而他每上完一节课,也会反思成败得失,为下次上课做准备。据不少朋友反馈,祖庆老师有课前改课件的习惯,几乎每次如此。他一直在琢磨课。

祖庆老师善于反思,更善于学习,与时俱进。

他上《未来的能源》一课,课堂上引用了《南方周末》关于中国空气质量的监测报告,还有纪录片《家园》、德国科普书《环境危机——未来的能源》、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不羁的思绪》等。素材丰富,仿佛信手拈来,让人惊叹。其实,这些都是他超强学习力的“储备”。他说:“灵感源于我大量的阅读:读闲书、读影视、读新闻、读生活。也源于我苦苦的思索。”

这样的课例,还有很多。

《从课堂到课程:教师专业成长12讲》,是每名渴望成长教师的必读之书。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