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 “指挥棒”变了“大成果”有了 艺考改革服务服从于国家人才需求大战略 山东交通学院: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赋能产教融合发展 图片新闻 山东理工大学:学生法务助理推动法治校园建设 济南大学:高效能社会服务工程推动校城融合发展

第4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4

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 “指挥棒”变了“大成果”有了

□ 通讯员 韩洪烁 刘爱歌

近日,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张立业刚在西安参加完学术会议,就匆匆赶回青岛,连家门也没进就一头扎进了学校实验室。

为啥这么急?张立业表示,现在已经有企业对他的科研项目“智慧航道全息感知与智能预警关键技术”表达了合作意愿。双方合作前,他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上达到近乎“绝对”的安全性要求。

“在山科大交通学院,像这样的成果转化项目近两年有30多个。这些科研项目精准对接国家、山东省和青岛市重大发展战略,实现了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的无缝对接。”学院党委书记苗汝昌说。近年来,学院注重结合教学专业与社会和企业需求,紧握创新团队建设、成果转化、创新育人的评价“指挥棒”,打出创新、育人“组合拳”,产出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培育出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

“指挥棒”指向团队,让教师们聚起来

程钰在企业工作期间曾承担诸多国家级科研项目。2020年,他来到学院工作。刚开始的时候,没有科研团队、缺乏实验设备,导致科研工作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不久后,学院牵头组建“固废资源化利用与碳汇技术创新团队”,将程钰和另外15名中青年教师聚集在一起,并为他们配备了专门的研发实验室和项目启动资金。仅隔一年,团队便突破了一项世界性技术难题,成果入选交通运输部绿色科技示范推广工程项目。

一直以来,科研团队“小、散、弱”,科研平台“低、旧、乱”问题是困扰学院发展的难题。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

学院院长辛嵩说:“学院要想办法把教授们聚集起来,打破有形无形的‘栅栏’和‘围墙’,合力攻克科学难题,产出高质量创新成果。”

近年来,学院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奖励、考核、评价等体制机制,提出“散兵游勇,尽快归队”“组建大团队,产出大成果”等思路,以建设“大平台”、组建“大团队”为“指挥棒”“风向标”,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科技发展前沿、行业产业现实需要,组建10多支特色创新团队,打造10个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平台,推动教师由“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转变,以“团队作战”引导教师尝试科技创新的“深水区”和“无人区”,挑战更多“不可能”。

“是学院人、财、物的全面支持,给了我瞄准前沿、攻坚克难的勇气。”自2021年起,教授赵子亮瞄准新能源汽车续航受限、里程缩水等问题进行创新尝试。两年来,他研究的增程器系统开发项目获批山东省科技厅“重大科技立项支持”,项目获得综合经费4100万元。

“指挥棒”瞄准成果,让创新服务市场

“山科大的教授打破了很多技术瓶颈,提出的操作方案非常实用。”说这话的是青岛文达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管洪清。

他发出这样的感慨,要从两年前的一次“联姻”说起。当时,管洪清正为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平台等技术难题发愁,而交通学院教师孟坤在这方面有多项创新成果未能“配对”转化。2022年1月,该公司与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成果和需求的“结对”。历时两年,孟坤团队如约解决了这个难题。

当前,创新成果的评价标准还存在唯论文数量、专利数量、获奖层级等量化指标,很多创新成果被遗忘在“摇篮”里。什么样的创新成果才是有价值的?

“创新成果不是‘花瓶’,最终要体现为产业发展成果、经济发展成果。”苗汝昌介绍,学院构建重大产出评价体系,创新校企“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建立科研成果、技术服务与企业对接机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导向,推动科技成果评价由市场来“唱主角”。

为促进科技成果“落地生金”,近年来,学院先后与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山东高速集团、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等20余家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举办技术成果对接洽谈会、“教授博士进车间”等形式多样的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活动,推动科研成果产品化、市场化、产业化。

“多亏了杜教授的技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山东济燃氢动力有限公司总经理于蓬回忆说,有一次,他因新型观光车的动力系统问题,求助山科大杜现斌教授。接到任务后,杜现斌和团队立马着手“破题”。经过8个多月的攻关,团队完成山东省首台能够达到产业化标准的氢能燃料电池观光车,为该公司抢占市场赢得先机。目前,双方将在新能源无人机领域展开了二次合作。

“指挥棒”紧扣创新教育,激活人才培养新生态

交通工程专业学生钟明辰虽然只是本科生,却已在“绿色交通技术与产业创新中心”开展科研工作近两年了。从学习认知到参与项目,钟明辰很快熟悉了创新技能要领,成为团队的学生骨干,并获得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竞赛等10多项科创奖项。

近年来,在交通学院,像钟明辰这样的本科生还有很多。据统计,学院本科生每年均获省部级以上创新竞赛奖项150余项,授权国家专利20余项。为何本科生会频频获奖?

“这得益于学院‘三早育人’机制与本科生项目导师制度。”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勇介绍,学院实施项目导师制,进行“一对一”个性化创新培养,开展“青春大讲堂”“创新创业大讲堂”“学术沙龙”等特色活动,既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又在鼓励创新实践、产科教融合育人上花力气,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学训赛相通”的人才培养特色。

“有一次,我去企业实训,差一点儿被智能装运车辆撞到。”交通工程专业2020级学生郭璐瑶说,“当时,我就想,能不能设计一款紧急避障的智能系统?”在项目导师的指导下,不到一年,郭璐瑶便设计出了“行人目标检测系统”。

“有什么样的‘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导向。”学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克周说,“指挥棒”一转,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改革随之而来,激发了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的活力,这是一把盘活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下一步,学校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山东省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建设“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