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引领读书:校长的专业职责与使命 “养正融新”实现多元特色育人 项目化学习培育幼儿学习品质的实践探究

第7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7
【特色高中建设】

“养正融新”实现多元特色育人

□ 威海市实验高级中学 王爱玉 尹陶陶

四月芳菲,处处春意。一年一度的中国航天日主题校园开放活动在山东省首批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威海市实验高级中学如火如荼地进行。

钱学森航天科技馆里,上千名来自威海城区初中学校的家长和学生沉浸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的精美陈展中。这里的每张图片、每帧文字都记载着钱学森先生潜心奉献、报效祖国的伟大人生,家长和学生们不时驻足观赏,拍照留念。航天育种科普教育基地里,家长和学生们零距离观摩丰富多彩的航天育种蔬果。“这些‘天外来客’在实验高中的落地、生根,是学生和教师在校本课程上亲手完成的。每粒果实都是课程的结晶。每年的采摘节,大家都亲手摘下自己种的瓜果,分享品尝,特别有成就感。”说到学校的特色活动,该校党总支副书记常强滔滔不绝。

建校5年来,学校以“养正融新”为办学理念,不断探索多元育人路径,逐步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养正”引领,铸就校园文化底色

品正、行正、言正,是学校对学生人格涵养的期待;正品、正言、正行,是学校对教师品德风范的追求。“养正”是学校营造校园文化环境的追求,这种追求深深地浸润在学校的场馆建设和文化设施中。

学校最大的场馆——钱学森航天科技馆,陈列展出了钱学森求学报国的珍贵资料200余件以及“东风”“长征”“北斗”“嫦娥”等国家尖端科研成果模型200余件。每个大课间,都会有学生在这里流连忘返。“我们期待孩子在这儿能种下航天梦,也能种下立志报国的信念。”管理场馆VR体验室的物理教师李艳说,“科技和人文融合是这个场馆的特色。无数航天工作者以正为本,以技为先,我们希望学生也能传承这样的品格,本领扎实过硬,内心坚定不移。”

航天日主题活动这天,在甲午战争博物院•校园展厅,语文教师于洪飞正在为前来研学的初中生和家长们讲解甲午海战历史。“讲解员不止我一个,我们有一个‘口述历史’学生社团。学生学习历史、接受爱国教育的最好方式,就是他们自己来讲述这座城市、这个民族的历史。”

“融合”为径,搭建多方育人桥梁

融合多方资源、实现互惠共享,一直是学校探索育人路径的主要思路。只要是学生需要的、对学生成长有益的,学校都愿意引进来、学起来,广泛去尝试。目前,学校的育人体系初具规模,搭建起多方智慧融合的育人“立交桥”。

2019年,学校与中国航天技术集团第十二研究院联合成立了“钱学森班”,探索拔尖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2021年,学校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联合启动“小卫星基地班”,开展课程、科研及社团共建等活动。2022年,学校继续深耕与高校的多领域合作,与山东大学(威海)物理学院签订协同育人协议;与陕西师范大学共建虚拟实验室,开展物理实验创新教学。5年来,大学教授、高校学生为学生开设校本课程200余节,开设专题讲座40多场次。学校自2019年起举办大学节,参与高校60余所,举办招生宣讲、生涯规划、政策解读、专题报告100余场。如今,高校专家进校园成为学生们每学期最期待的“知识盛宴”。他们从中收获知识,也规划未来,明晰方向。

人才的前置培养,也是学校始终聚焦的议题,学校与威海市域内12所初中学校签约,开展联合教研和帮扶引领活动,共同开发并实施了数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等学科衔接课程。这些课程让很多初中生早早地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坚定了前进的目标。

“创新”驱动,激发人才培养力量

学校对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不断创新思路、完善体系,通过初中与高中“资源共享——层级过渡——联合培养”的一体化育人模式,选准苗子,实现“早发现、早培养”。学校成立了奥赛中心,教师团队针对不同类型特质的学生,建立“一生一档”,进行长期跟踪培训。2022年8月,信息奥赛团队培养的学生戚朗瑞斩获第三十九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学校也连续3年荣获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山东赛区“金牌学校”称号。

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求新、求变,打破学科界限,开发了生物与劳动实践结合、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等40多门学科融合课程。从航天育种、水培蔬菜到扎染、版画,从党史、模拟政协到3D打印、机器人设计,学生的兴趣延伸到哪儿,学校的平台就搭建到哪儿。将实验仪器摆放到学生“够得着、用得上”的就近学习区,把钢琴搬进教学楼,将水培植物放到教室外的走廊拐角……这些创新性的做法,都基于学生的兴趣发展需要。跟随学生的视线开阔眼界、创新思维,总能收获成长的意外之喜。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