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终身体育策略 激活学生运动潜能
与义务教育阶段相比,高中体育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纵观目前高中体育教学现状,普遍存在短视化和功利化的片面认识,有的教师对体育课程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甚至忽视和忘记体育课程中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终身体育体系的要求,标志着体育从应试工具向育人载体的转型。近年来,我们通过实施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策略,在提高高中生体育运动水平的同时,切实增强其育人功能。
一是明确目的,凝聚共识。在体育实践中,明确课程目标才能有效激发高中生充沛的运动动力。要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高中体育首先应有正确的课程目标,教师应当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进而培养其长期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一旦学生形成了积极正确的体育态度与意识,体育运动就会由一种教师硬性规定机械的课堂任务转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让学生的体育锻炼由被动消极的应付逐步转变为一种自觉积极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如果学生的这种自觉的体育学习意识以及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情感根深蒂固,终身体育的种子就在他们的体育思想体系中生根发芽,并最终开花结果,使其成为终身体育者。
二是多元拓展,激发情趣。首先,高中体育课程要注重青少年终身运动技能的传授与培养。高中体育锻炼要先增量、再提质,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体育技能和身体机能的双向提高。其次,学校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把他们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引进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以改变目前学校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项目单一、不能满足高中生多元化选择的现状。再次,学校还可以把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纳入课程体系,因地制宜挑选适合学生的体育项目,举办具有本土特色的体育竞赛活动,或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八段锦、太极拳等引入体育课堂。此举既传承了国粹,又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多元拓展学校体育活动的内容,既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又能引导他们积极学习体育技能。这样的课堂深受学生欢迎,并且使他们乐于长期坚持,让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创新教法,智慧赋能。体育教师应当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实现传统课堂教学范式的蝶变。如高度融合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最新范式,体育教师可以把体育和其他学科以及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手段助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巧借多媒体数字技术,为体育课堂教学赋能,以优化体育教学,为体育教学提质增效。比如:通过智能设备对学生运动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运用AI体测舱等工具实时采集学生的身体指标并生成个性化健康档案;运用VR技术模拟滑雪场和各种功能训练馆,帮助学生获得新颖而独特的情境体验,让学生进行沉浸式训练,提升学生的各项技能熟练度以及临场反应能力等。科技赋能高中体育教学,智慧课堂通过大数据驱动精准教学,便于教师基于学生的运动表现数据生成其个性化体育训练方案,针对每名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根据精准反馈动态调整体育训练策略。此举不仅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而且通过精准化、趣味化的手段优化体育教学,提升学生的运动素养,为培养其终身体育习惯奠定了基础。
四是完善机制,正确评价。教学评价是高中体育教学管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层面要注重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维度去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教师层面要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全面性,不断创新评价方式。首先,要构建学生综合核心素养与体育专项能力并重的“体能+技能+素养”多维化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体质健康水平以及体育运动技能等全面纳入评价体系,通过智能设备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记录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统计学生的互动次数、评估学生的临场能力、采集学生的团队协作数据等,实现由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的转变,为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精准性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其次,在具体的评价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做到既要有体育专家和体育专职教师组成的评估团队进行专业性评价,又要辅以学生评价,增强评价的客观性,让学生不仅成为体育锻炼的主人,而且成为自我反馈和评价、不断修正与成长的主人,从而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当然,教师还应注意做好学校体育的延伸工作,引导学生及家长做好家庭体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如,教师可以开展直播视频教学,给学生布置趣味横生的体育视频作业。这些创新型教学方式弥补了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不足的遗憾,为家庭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丰富了亲子体育活动的途径与方式,使其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拓展和补充。
(作者单位系济南市章丘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