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听书
20世纪80年代,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老人们常说:“读书看报,国家大事早知道。”那时,我们除了贪玩就是贪玩,还认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当然,生活在农村,没有太多书籍,大人们都忙于农活,也没有读书的氛围。最多也是最受欢迎的读物就是画书,也被称为画本。每一页都有黑白的图画,下面是图画内容的介绍。孩子们在看麦子或是在瓜棚里看瓜的时候,大人给孩子几本画书消磨时光。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听书。
听书就是听评书。听书是我和小伙伴们最爱做的事。我们一般通过3种途径听书。一个是在集市上,一个是在家里,一个是在牛棚里。我先说一下在集市上听书的事。离我家不远的村庄是娄庄,每隔5天就有大集。每到大集这天,我都会和小伙伴一起去赶集。先是在集市上逛一圈,不买当然更不卖;然后,我们会去说书的地方。说书人一般选择在比较空旷、远离集市买卖吆喝声的地方。在那里,说书人会选择在树荫下,坐在凳子上,拿着蒲扇,说些《三国演义》《岳飞传》等评书。他们一边说一边表演,感情十分丰富,让人听得很是入迷。大约说到半个小时,他们会十分巧妙地留下悬念,让你禁不住想继续听。而正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开始收费:五分或二分不等。当然,是不向小孩收费的,所以我们总能听上一天,也总感觉占了大便宜。这期间,我们着实学到了不少知识,了解了很多名人故事。集市听书有局限性,一般是在夏天,农活少,说书的和听书的都有时间。
听书最多的时候还是在家里。当时,收音机是获取新闻、了解国家大事的重要工具之一,当然也是听评书的重要工具。到了夏天,人们在外面胡同里乘凉,铺上草席,搬上小凳子,搬出收音机。评书一般晚上6点半才开始,每天播放半个小时。走在胡同里,总能听到说评书的声音。当时最火的评书,当属表演艺术家刘兰芳播讲的评书《杨家将》。她播讲的评书绘声绘色,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她的讲述中,既能让人感受到杨家将的忠孝两全,又能对奸臣憎恨有加,让人爱憎分明,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孩子们总是在听完评书后,通过分角色表演,将评书内容再次呈现出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也由此学会了很多优美的句子,提高了写作中遣词造句的能力。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上回书说到……”这是在牛棚里听书时耳熟能详的一段话。冬天到了,天气变得冷了起来。牛棚成为老年人和孩子们取暖的好去处。孩子们到了晚上就到牛棚集合,先疯玩一阵子;待天黑了,孩子们会在大人的带领下,把玉米秸、大豆秸等抱到牛棚里。老人们将柴火点着,烧旺,烟就没有了。然后,老人们就拿出一本不是很新却很厚的书,由识字的人轮流读,每人读一回(章)。虽然他们读得不是很流利,且常有错别字,但不影响我们对书内容的理解,我们常常听得津津有味。遇到爱表演的老人,在读的时候,偶尔加点表演,常引得我们哈哈大笑。我记得听得最多的应该是《西游记》。在读到“花果山水帘洞”的内容时,老人们常常学着猴子的样子,模仿猴子的声音,引得我们捧腹大笑。我们还常在现场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来上一段评书,以活跃气氛。由此,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古典小说《西游记》的简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读书学习的方式也逐渐丰富起来。年少时的集市说书没有了,收音机也被手机等电子产品取代了,牛棚也成了历史,但那时听评书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不仅给了我们不少美好的回忆,而且让我们从中获取了不少知识,让我们的头脑变得充实起来。
我时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教育学生:“在新时代,我们还是要多读书,读经典,让知识丰富我们的思想。让我们以高尔基的话共勉:‘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
(作者单位:济宁市兖州区东御桥小学)